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

ID:46688555

大小:7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_第1页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_第2页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_第3页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_第4页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桐乡一中沈松乾314500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这个学期我听了几名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的课,发觉他们上课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主要表现在:①口的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④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口问口答;⑤随口而发,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冋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基于此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课堂

2、提问的到位问题。一、掌握难度。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冋亦1T最近发展冈〜両冈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Z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

3、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岡满地完成任务。笔者觉得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二次函数学了后,学生对其单调性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已知f(x)=x2-ax+2在,1]±单调递减,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这一设问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点上,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等问题解决了,再进一步问:(2)改函数为f(x)=lg(

4、x2-ax+2)又如何?学生在新的已知区上又进行新的思考,最终(2)也解决了。(3)如果改已知函数为f(x)=loga(x2-ax+2)乂如何?这个问题虽难度很大,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问题也马上得到了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牛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二、控制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捉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岀。有专

5、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应该使用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捉问弊大于利。我在听课过程屮发现冇的老师一节课屮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三、巧设

6、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捉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彖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如下问题:若函数f(x)=lg(x2+ax+2)值域是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可先补充这两个问题:(1)f(x)=lg(x'+2x+2)的值域是什么?(2)f(x)=lg(x2+2x)的值域是什么?冇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了。乂如,学了函数后解这样的问题:若方程x2-4

7、x

8、-a=0冇二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很多同学思

9、维定势只用△$()来求,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了能引导学生用图象法解,可先补充二个问题:(1)判断f(x)=x2-4

10、x

11、奇偶性;(2)画出0时的图象,再画出x〈0的图象,再画上直线y二a,答案跃然纸上。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耍形式。四、巧选角度。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这前,问在“似懂非懂”Z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罗增儒语)。先由学生去猜:上巴b+m与竺哪个大?这样问气氛虽然比原來浓了,但还觉得比较抽如讲集合元素的确定b性

12、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