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

ID:46659377

大小:8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6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_第1页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_第2页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_第3页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_第4页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探因[摘要]元明時期是廣西壯族土司制度正式確立和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王朝中央間接統治和壯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襲統治的雙軌式管理體制下,壯族土司統治區的農業開發取得瞭一定的成就。其成就之取得,一方面是緣於王朝中央為強化其於壯族土司統治區的封建統治和各個壯族土司政權為鞏固其世襲統治地位而在思想上對地域農業開發的重視,另一方面是緣於王朝中央和壯族土司為達到鞏固統治之目的而采取的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和措施。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經濟的開發,一方面為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創造瞭條

2、件,奠定瞭基礎;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夯實和強化瞭壯族土司制度統治的根基,使得壯族土司制度在元明時代得以正式確立和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它的鼎盛時期[關鍵詞]元代;明代;廣西;土司;農業[作者]藍武,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廣西桂林,541001分類號]C95;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11)02-0141-008一、問題的提出從歷史上看,“壯族地區土司制度開始於宋代鎮壓依智高之後,確立於元代,發展於明代,消亡於清末民國初,歷時千年,是壯族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階段。”從制度構成的

3、層面而言,土司制度既包括政治制度,又包括經濟制度,還包括軍事制度和文化制度。因此,研究土司制度,不僅要研究其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還要研究其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特別是要著重研究其經濟制度,因為這是政治制度的基礎,是土司制度統治的根基。但是,向來人們或以為,歷史上,壯族地區開發較晚,經濟不發達,各方面的發展較為落後,壯族土司大多專註於政治上的世襲統治,忽視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因而土司制度對地域經濟與文化發展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其實,這是對壯族土司世襲統治的一種偏頗認識。實際上,壯族土司統治時期,不僅沒有忽視經濟建設與文化

4、建設,相反,為瞭鞏固其世襲統治和在與其他土司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他們亦極重視地域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事實證明,在土司制度下,諸土司各自為政,界線森嚴,互相窺伺,相互間的爭奪與仇殺甚為激烈。因而,各個土司政權為瞭鞏固其世襲統治地位,也為瞭在與其他土司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往往對其所轄地盤進行相當程度地經營和開發,除瞭加強其自身政治上的世襲統治外,也十分註重地域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尤其是對處於上升階段的元明土司制度來說更是如此,因此也取得瞭不俗的成績。誠如學者所言,“以往的研究多認為土司隻知道壓迫剝削,對農奴和土民進行

5、殘酷統治,不關心生產。這種意見和論斷是不甚客觀、不甚全面的”,“研究土司制度,不僅要研究它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更要著重於它的經濟制度”。毫無疑問,經濟制度是土司制度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核心問題,是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土司制度的一把重要的鑰匙。有鑒於此,筆者不惴讖陋,著重就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進行專門而系統地探討,以期有助於人們全面瞭解、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壯族土司制度,同時為人們深入理解邊疆地區傳統民族社會的地域認同、經濟秩序與權力運作提供必要的參照例證二、元明時期廣西壯族土

6、司統治區農業開發的主要成就在元明封建王朝間接統治和壯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襲統治的雙軌式管理體制下,壯族土司統治區的農業生產獲得瞭緩慢的、穩定的發展,農業開發取得瞭一定的成就(一)屯田生産。為瞭加強對廣西壯族土司地區的封建統治,元明封建王朝於該地區廣泛開展瞭屯田生産。如據史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時知上思州黃勝許恃其險遠,與交趾為表裡,寇邊。二十九年,詔劉國傑討之,“夏,師還,盡取賊巢地為屯田,募慶遠諸僮人耕之,以為兩江蔽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邕管徼外蠻數為寇,(烏古孫)澤循行並徼,得扼塞處,佈畫

7、遠邇,募民伉健者四千六百餘戶,置雷留、那扶十屯,列營堡以守之。陂水墾田,築八❷以節潴泄,得稻田若幹畝,歲收谷若幹石為軍儲,邊民賴之。”至元三十年(1293年),廣西元帥府請募南丹五千戶屯田,事上行省,“哈剌哈孫曰:此土著之民,誠為便之,內足以實空地,外足以制交趾之寇,可不煩士卒而饋餉有餘。即命度地立為五屯,統以屯長,給牛、種、農具與之。”大德二年(1298年),黃聖許反叛,逃人交趾,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七畝,“部民有呂瑛者,言募牧、蘭等處及融(州)、慶(遠路)溪洞徭、撞民丁,於上浪諸處開屯耕種。十年,平大任恫賊黃德寧

8、等,以其地所遺田土,續置藤州屯田。為戶:上浪屯一千二百八十二戶,忠州屯六百一十四戶,那扶屯一千九戶,雷留屯一百八十七戶,水口屯一千五百九十九戶。”降至明代,封建王朝中央在總結前代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屯田制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廣西遷江縣屯田千戶所”,開始在廣西實行軍屯。以後又在南丹、奉議、慶遠、富川等地設置軍屯。明王朝在邊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