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

ID:466381

大小:6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08-06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_第1页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_第2页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_第3页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_第4页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浅谈苏轼散文中的人文情怀专业:汉语言文学9[摘要]本文对苏轼散文中姿态横生的人文情怀作详细介绍,重点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人文情怀的文学价值、形成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苏轼散文;人文情怀OnTheHumanisticfeelingsofSuShi'sProseAbstract:Thispaperinsushi’sessaysfun-lovinghumanisticfeelingsstancedetailinghisessays,andprobesintothe

2、uniquehumanisticfeelingswiththeliteraryvalue,theformationreasonsandontheimpactoffuturegenerations.Keywords:SuShi'sprose;Humanisticfeelings9人文情怀更多的是指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内涵极为丰富,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想以及民族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自然为其应有之意

3、。在这种意义上,我国古代士大夫继承发扬了这种人文情怀,具体表现在治国参政的理想抱负、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忧国恤民思想以及对人情、国法和天理的知识、观念等。古代的士大夫已不存在了,但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却留存于各种艺术品中。作为“士大夫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其散文就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情怀”。作为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家,苏轼散文充分彰显着他的才气,而他的个人魅力同样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高度评价。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

4、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1]林语堂先生赞叹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正直、慈悲、乐观与旷达的精神,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2]这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苏轼,带给我们的是对崇德修身和修养践履的执著和醒悟,是特有的自省意识、价值自觉和修养功夫,是需要我们透过其作品这个大窗口,不断领悟,激励培养的人文情怀。一、苏轼散文中姿态横生的人文情怀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注重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散文创作形成的独特的

5、艺术成就,对我国散文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散文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苏轼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独善其身的创作立场及旷达不羁的创作风格等几方面。(一)有补于世苏轼创作态度的人文情怀,主要集中表现在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上。他在《凫绎先生集叙》中说:“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3]P232在《答虔伦俞书》中他又说:“酌古驭今,有意于济时之实用。此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3]P193这里所讲的“疗饥”,“伐病”,“济时与实用”都体现了苏轼散文那种有补于

6、世的创作态度。苏轼从小就在儒学教育中成长,具有“奋厉当世之志”。后来下决心“致君尧舜”,上京师应举,并竭尽发挥才能、“诵古说今、考论是非”,说得失,论利害,向朝廷进谏,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无论他在《制策》中的大倡改革,还是在熙宁年间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都展现了苏轼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特别是经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以后,苏轼的满腔政治热情被逐渐冷却了下来,他的许多少年梦也开始落到实处,并逐步对从前那种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个时候,苏轼受到了

7、儒家哲学中积极出世的影响,开始有所作为。“事君之义,虽以报国为先,而报国之道,必以安身为本。若上下相忌,身自不保,国由何报。”[3]P232苏轼开始清醒的认识到报效国家必须以安身为本,可是他却没有从此走上远离官场的人生道路,他说,“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儒家的人世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浮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3]P168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其仁爱的精神。苏轼继承着这一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

8、襟怀更为广博而深挚。他反对王安石新法,是由于他具有民本思想,对政治改革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3]P2119他反对司马光的“以彼易此”政策,不顾权贵利益,为保护平民利益而力争保存新法中的“免役法”,和司马光争论后气愤地连呼“司马牛!司马牛!”苏轼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惠民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彭城门下,水二丈八尺”,苏轼临危不惧,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前线,安抚百姓,指挥抗洪抢险,亲自“庐于城上,过家不入”[4]P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