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

ID:46635913

大小:81.7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6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_第1页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_第2页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_第3页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_第4页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_林国标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8卷第6期2015年11月学报JOURNALOF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JINGGANGSHANVOL.8,NO.6Nov.25.2015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林国标(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研处,湖南长沙410006)[摘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域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来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对策是:将意识形态分为宏观、中观、微

2、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于国家、社会与个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三个层面上各有自己的优长,如果把传统文化中在相关层面的话语资源特别是有关中华传统价值观话语资源分别进行新的阐释或现代转化,整合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去,无疑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功能。[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6-0020-09在当今的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应是讨论得最多,也是最难以达

3、成共识的问题。一种包容了历史与文化、理论与实践多维意蕴的“宏大叙事”,注定无法通过纯粹的理论逻辑来推导出权威的结论。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与现实生活、现实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正因为这样,这个问题不断地被讨论,也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和言说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有学者曾指出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果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并列的两个单元进行比较,你除了进行它们之间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发掘之外,你无法做得更多。但如果你跳出狭隘单一的视野,以多维视野来看,你会发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思想论域。”[1]P36因为它的实践向度和

4、时代性特色,也因为它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更因为多维度思考的可能性,时至今日,学界对该问题的讨论始终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深度。所以,一种合理的、恰当的理解与解释视域是研究该问题的不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收稿日期]2015-08-23[

5、作者简介]林国标(1965—),男,湖南衡阳人,博士,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5BKS118)的阶段性成果。第6期林国标:从意识形态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21·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本文想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角度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

6、实途径。也就是说,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有机结合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并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意识形态研究的“价值化”转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蒂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马

7、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考方式。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涵义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首先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一番梳理与辨析,以求建立比较明晰的解释思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学术界向来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各有自己个性化的解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同样给出不同其前辈的理论答案。西方马克思主义侧重于继承并发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精神,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及“文化工业”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

8、向度的人”的批判与“大拒绝”策略的吁求,弗洛姆对“心理异化”的揭示与对健全社会的渴望,哈贝马斯对“科技意识形态化”的思考等无不渗透着这样一种批判与反省意识。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里,意识形态研究则悄悄地进行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转向。他们去除传统意识形态概念的“阶级维护意识”的含义,将意识形态概念与阶级范畴相剥离。在后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意识形态存在与否,与阶级本身消亡与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