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22154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测控指导】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时训练:22古希腊的先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古希腊的先哲课时过关•能力提升I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柏拉图在《理想国》屮谈到了教冇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校学习,实行男女分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帖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Z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冇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X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人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
2、,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髙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摘编自《柏拉图论教冇》请完成:(1)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教冇思想主张。第(1)问,概括柏拉图的教冇思想主张必须与雅典民主制度相联系,体现柏拉图反对直接民主制的主张。从教育主办者、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第(2)
3、问,据以上材料显然不能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而、客观、严谨的评价。材料单一,不能做到“全而”,材料为后人的著作,不是第一手史料,还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不能做到“客观、严谨可以通过阅读著作、考察访问、上网查阅、请教专家或老师等途径进一步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参考答案:(1)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而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2)依据:不能。理Ftl: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材料选取者的主观色彩。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
4、上网杳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牛,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性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做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口J见,所冇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柏拉图《曼诺篇》材料二如果我们在出牛以前获得这类知识,带着它一起出世,那么我们在出生询及在出生之时就不仅知道相等、大、小,而口也知道所有这样的理念。因为我们现在的理论不仅仅涉及相等自身
5、,而且也涉及美自身、善自身、正义、神圣,一句话,涉及所有我们的辩证的回答进程屮打上,‘白才标记的事物。因而我们必定也是在出生前就获得了所侑这些事物的知识。——柏拉图《斐多篇》诘完成:⑴在材料一中,柏拉图阐述了哪些主要观点?⑵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极力论证“人在出生前就拥冇一切知识”,是否意味着他否定了学习的重要性?(1)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屮写道:“人非生而知Z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有何不同?乂有何一致性?参考答案:(1)灵魂不朽并多次降生,人能生而知Z,学习的过程就是凹忆的过程;在学习中耍有勇气,要不倦地研究。(2)柏拉图并不否定
6、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在出生时原有的知识被“遗忘”,所以要使这些知识“回忆”起來,就必须学习,因此他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3)不同点: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前就拥有了一•切知识,是与生俱來的;而韩愈认为“人非纶而知Z者”,即人在出生时是无知的。相同点:两人都认为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或使知识“回忆”起來。匕3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屮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H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徳真理的存在,并目.相
7、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牛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乂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I木I》谙完成:(1)根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