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國FDI管理問題探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國FDI管理問題探討摘要:國傢從政策上鼓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瞭巨大動力,發揮著積極作用。然而,外商直接投資從投資來源、投資形式、投資區域以及投資產業等多個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已經嚴重影響瞭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為瞭更大限度地發揮外資的作用,文章透過這些不均衡現象,剖析如何加強對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管理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投資均衡;BOT外商直接投資(FDI)—般是境外投資者把資金投入本國的廠礦企業,其目是獲得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權。我
2、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瞭巨大推動作用。但是,我們要充分認識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成因,制定改進對策,以期通過加強管理,達到較理想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效果一、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概況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形式到多種形式,作為發展中國傢,中國已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我國經濟持續良好的發展態勢,加入世貿組織,投資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2002和2003年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第一大國。30多年來,中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
3、近66萬傢,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8990億美元。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此外還有外資金融機構、中外合作開發等。我國市場充分發展和國內企業的111屈起使得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的主要方式有從新建投資向並購轉變的趨勢。中國在大多數領域對外資的股本限制取消等寬松的政策使得增資擴股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途徑。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傢和地區已近200個,外資來源日益多元化,來自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的華人投資仍最多,亞洲經濟體是我國外資的第一大來源地,其次是北美地區
4、,然後是歐盟。外商直接投資遍及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諸多領域。總之,目前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出新特點:外商投資制造業大型項目明顯增加;跨國公司加速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投資的技術含量提升;投資的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趨勢加強二、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外商直接投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瞭巨大動力,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出現嚴重的不均衡現象,並且這種不均衡還繼續造成國內經濟發展嚴重失衡(一)外商直接投資投資方式和資金來源不均衡從外資存量上看,中外合資、
5、合作企業仍是主要方式,但重要性已逐年降低。外商對華投資的獨資化趨勢日益明顯。2006年新設的外資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有30164傢,合同金額1515.5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62.84億美元,在全國吸收外資總量中的比重依次為72.73%,78.23%和73.44%,超過瞭中外合資和合作經營企業所占比重。外商獨資的傾向明顯,有控制、壟斷中國產業、行業、產品,占領中商品市場的趨勢。從直接投資的存量看,我從來源地看,美國、歐盟、日本對華投資實際金額有所增長,但在全部實際吸收外資金額中比重不高,香港投資持續增長
6、,自由港投資比重有所下降。這反映出中國外資主要來源地仍是東亞地區、美國和歐盟(二)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佈不均衡第一,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絕大部分分佈於東部沿海地區。截止2005年,外商在華累計實際投資中,86.5%的資金投在東部沿海地區,僅有13.5%投向中西部;全實際利用外資6224.25億美元,西部地區277.58億美元,占全國的4.46%0由於外商投資和優惠政策一齊投向東部沿海地區,不僅造成地區經濟發展和地區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而且還帶來生產力佈局不合理,特別是工業地區佈局的畸型化「西部大開發”戰略,
7、使得中部投資逐年攀升,但外資向西部的推進並不顯著,西部的引資還很落後,主要體現在總體規模嚴重偏小,西部地區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中外合作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而投資效益和管理模式都較好的外商獨資企業在數量上明顯要少於國內其他地區。第二,大多數的外國直接投資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但不同外資的區位選項仍有一定的區別。沿海地區的外資出現瞭由南部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逐步向中部沿海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和北部沿海地區(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的轉移擴散,特別是2000年以來,轉移速度明顯加快。北部沿海地
8、區日益成為外商投資的新熱點(三)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不均衡外商直接投資中,產業分佈存在不合理現象,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上。2006年,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占到瞭外資總量的63.59%,2007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中實際利用FDI占當年總規模的比重分別為1.24%.57.31%和41.35%。但在制造業內部的行業細分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外商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行業有汽車制造、化工、微電子、傢用電器、辦公用品、食品制造等行業。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