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45352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教育教学论文探究作文面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作文面批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罗伟文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的批改成了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尝试使用作文面批的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作文面批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冇效途径。关键词:作文面批问题应对策略随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给初屮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目标。传统的作文批改、评讲模式已经很难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导致出现了学生害怕写作、老师厌倦批改、学生写作水平捉高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
2、问题,不少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改进作文的教学模式,提出了“面批”这一种作文评改方法。所谓面批,就是师生在一起就学生的作文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的得失成败,并和学生一起修改订正、分析整合的批改方式。面批能很好的解决传统作文批改方式的弊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乂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果我们在“作文而批”屮能调整策略,那么作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一、作文面批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注重面批的数量,而忽视面批的质量。很多老师片面认为:只要我不辞劳苦,增加学生面批的数量,让面批的涉及面积更加广阔,就一定会起到更
3、好的效果。而事实上是,增加了面批学生的数目,学生在心理上就失去了一种被重视感,认为这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对老师的修改建议不会再重视采纳。当面批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如杲数量还增加的话肯定会影响质量,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自以为大功告成,而学生却心生畏惧、一头雾水。最终陷入了老师拼命讲评,学生不堪重负,两者身心俱疲,两败俱伤的局面。再者,有些老师会把面批的机会过分集中于某儿个自己喜欢的学生身上,这样也会造成教冇不公平、学生心理不平衡的负而影响。(-)过分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人角色。钱梦
4、龙先生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根据“三主”观点,作文面批也应该是一•个老师指导卜•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会“一言堂”,过分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求全责备。还冇些老师一看到成绩较差的作文,往往不能做到心平气和,语气里充斥着批评,面批的整个过程俨然成了一个“批判大会”。这样做不但没能唤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淫生思维受阻,更加厌倦写作。学生在这个环节屮成了听众,成了看客,茯至成了被批对象,久而
5、久Z,就形成了学生怕听,甚至厌学的现象。(三)求好心切,总想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有些老师性子较急,妄想一次面批就能解决多个问题,恨不得学生立马就能成为写作的行家里手。在面批时,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要改。从作文中心、详略问题、文章构思、开头结尾、其至细化到标点、错别字,什么都讲,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胡了眉毛一把抓”,对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缺乏冇针对性的指导,使面批成为课堂评讲模式的复制。学生听完之后如坠五里云雾,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治标不治木。导致学生面批后还
6、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造成指导与不指导没区别,讲评与不讲评一个样的结果。(四)点到即止,缺乏后续跟踪,妄想一蹴而就。作文面批,很多老师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点到即止。认为已经给学生详细、耐心指导了,学生应该不会再重蹈覆辙,于是听之任之,没有跟踪结果,没有及吋收取反馈,很多老师抱着一劳永逸、功德圆满的心态。殊不知,其实很多学牛虽然接受面批时豁然开朗,而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摸不到门道。作文水平的捉高离不开一次又一次冇针对性的而批指导,但在操作时,冇些老师却错误的认为面批只是阶段性的任务。二、作文面批有效
7、的应对策略要克服以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作文面批的积极作用,我们就要重新认识“作文而批”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重新调整作文面批的策略,做到以卜•几点:(-)要冇实效性,控制面批人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效性,是指教师在讲评作文吋,学生能真真切切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口能明确知道如何修改,最后切切实实的在写作上有所提高。要做到有效果,有成绩,老师就耍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遵循行Z有效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如何“有效果”上多费心思。首先,老师要选准面批的对象,控制好面批的
8、人数。老师要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摸清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统观全局,有明显缺陷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作为而批的对象。而带冇普遍性问题的,就在课堂评讲上集屮解决,讲解透彻。切忌把课堂上的问题又带到面批时讲,占用了面批时间,影响效杲。耍做到高效,一定要防止仅仅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单纯批改,还要与提高认知能力、发展思维、掌握规律方法结合起来。高效率的教学要求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因此老师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才能乐于学习。老师在而批时,要合理的安排内容,恰当的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