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ID:46412115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1页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2页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3页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4页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23例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后妇女,为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占总人数的82.61%。临床以小腹周围出现进行肿大的包块,伴有阴道的异常流血或流液为多见。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最为多见(95.65%)。对患者进行免疫组化的检测,发现肿瘤组织屮雌激素受体(ER)以及孕激素受体(FR)的阳性检测率较正常组织有明显上升(P<0.05)o结论: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以以输卵管浆液性

2、腺癌多见,ER以及PR水平高于止常组织。因此,ER以及PR水平能作为判断肿瘤恶性化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R737.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44-01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属于女性生殖道较为少见的肿瘤之一,约占妇科生殖道肿瘤的0.3%-1.1%左右[1]。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因此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目前,慢性炎症被认为和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关,但缺乏相关的证据。本病的临床诊断率极低,常易被混淆诊断为莫他

3、疾病,影响早期的诊断治疗[2]。本文通过对23例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冋顾性分析,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的关系。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五年间2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病例收集分析。同时以20例止常输卵管组织作为対照。1.2研究方法雌激素受体(ER)以及孕激素受体(FR)的检测:23例患者均于手术治疗时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并用石蜡包埋送检。对细胞进行DAB染色,如果染色后出现棕色,提示阳性细胞,如果检测中阳性细胞总数大于20%,为ER和PR阳性。1.3统计学方法使用

4、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釆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年龄、胎产以及临床症状患者年龄从46岁-66岁不等,平均年龄52.1岁。绝经后女性为19人,占发病总人数的82.61%(19/23);未胎产女性为3人,占发病总人数的13.04%(3/23)。23例患者中,临床盆腔包块最多多见,占78.26%(18/23);其次是阴道的异常流血以及流液,分别占总人数的60.87%(14/23)、43・48%(10/23);腹痛患者比例为13.04%(10/23);腹水患者比例为8.70%(2/23)。具体数据见表

5、1。2.2病理检查23例患者经病理检验,浆液性腺癌最为多见,占95.65%(22/23)0其中恶性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癌占43.48%(10/23);乳头状腺癌占21.74%(5/23);腺泡状髓样癌30.43%(7/23);透明细胞癌4.35%(1/23)。具体数据见表lo2.3ER和P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经过实验室对癌组织的检验,发现ER的阳性率为34.78%(8/23);PR的阳性率为26.09%(6/23)o而对20例正常组织的检测发现,ER及PR的阳性检测率均为10%(2/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具体数据见表203讨论原发性输卵

6、管恶性肿瘤多发于女性屮老年患者,特别是已经绝经的妇女,是木病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木病早期的临床症状隐蔽或呈现不典型症状,本研究表明,除了盆腔肿块这种实质性表现以外,阴道的异常流血以及流液是本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如果绝经后的妇女,出现阴道的异常流血以及流液,并伴有盆腔肿块,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3]。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临床上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的患者以浆液性腺癌为普遍,木研究中浆液性腺癌占95.65%,亦证明上述观点。本病的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乳头型(1级)、乳头-腺样型(2级)以及腺样-髓质型(3级)三类,前两者肿瘤为非实性癌,后者为实性

7、癌。本病和继发于卵巢及子宫内膜的腺癌在形态学上极为接近,临床诊断时极易混淆,是误诊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鉴别在于[4],本病的病灶基本处于输卵管黏膜层,鲜有其他位置,而后者的病灶则多见于上皮间质内,黏膜上皮未见明显异常[5]。另外,本病多能见到乳头状结构,这也与本研究相吻合。目前,子宫内膜癌以及子宫颈癌研究中对于ER、PR的相关性表达己相当成熟,但在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中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ER、PR在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34.78%、26.09%,存在明显的表达(P〈0.05)。因本病临床较为罕见,样

8、本较少,可能造成了ER及PR的阳性率相对偏低的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