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

ID:46317587

大小:7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_第1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_第2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_第3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_第4页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寻找最合适剂量。方法:回顾45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按用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5mg/(次・d)和低剂量组10mg/(次・d),其中高剂量组23例,低剂量组2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彩色超声检测子宫肌瘤大小,同时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X黄体生成素(LHX雌激素(E2L孕酮(P)变化。结果:服药后,两组患者的肌瘤体积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后高剂量组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月经第1-3天开始服药,高剂量组服用25mg

2、/(次・d)米非司酮;低剂量组10mg/(次・d),均连续口服3个月。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采用彩色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肌瘤体积大小;于用药前月经周期第8~10天和用药后3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1.4评价标准痊愈:肌瘤消失,症状消失;显效:肌瘤缩小1/3以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肌瘤较治疗前缩小,症状减轻;无效:肌瘤未见缩小甚至增大,症状无变化[4]。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

3、.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瘤大小及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疗前平均肌瘤大小无明显差异,经过3个月治疗后,高剂量组肌瘤体积明显小于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9.1%和91.3%,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另外,高剂量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亦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vO.05b见表仁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卵泡刺激素、雌激素、孕酮值高、低剂量组均有显著的降低(PvO.05);高剂量组治疗后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b见表2o3讨论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

4、大部分患者起初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痛经,甚至不孕或多次流产;当肿瘤体积过大或生长的位置较低时会压迫膀胱或直肠,影响大小便。子宫肌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最常见的原因,然而育龄期妇女子宫切除后会引发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的提早出现,而且肿瘤的生长位置和大小常常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探索寻找治疗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方法[5-6]o经研究发现,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现代医学相信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含量密切相关。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能结合血清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刚开始

5、使血清中E2、P含量下降,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正反馈作用,分泌卵泡刺激素,使得E2、P分泌又增加,促进了肿瘤的生长[7-8]o米非司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孕激素,临床上常被用于终止早孕。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是天然孕酮的5~10倍,与P受体结合后,使其构型发生变化而与热休克蛋白结合增强,覆盖于P受体结构上的DNA结合区,影响受体与P效应因子(孕酮)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P的作用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占据P受体后,使血清孕酮含量短暂上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负反馈作用,使FSH分泌减少,抑制E2、P分泌,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9-10]o然而目前对于米非司酮治疗子

6、宫肌瘤的剂量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米非司酮25mg/(次・d)治疗子宫肌瘤显著优于10mg/(次・d)的剂量;高剂量组患者经过治疗后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参考文献[1]刘召芬,程红英,江森•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9):571-573.[2]石一复•子宫肌瘤的现代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2.王惠群,靳家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2):79-81.[4]林学霞,董建政•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

7、药导报,2009,6(19):220-221.[5]石一复,林俊,吕时铭,等•实用妇产科诊断和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7.[6]吴际,程云英•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细胞增殖相关抗原与激素抗体关系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0):603.[7]尚丽新,张中福,王德智,等•子宫肌瘤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4):233.[8]郁雯,姜英,王晓玲•子宫肌瘤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2,14(4):2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