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民办新升格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CollegeManagement院校管理新环境开展工作,难免会遇到与很多新单位、新团队磨合上的问题,学校、效降低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概率。学院应尽力做好协调工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创作有利条件,避免因理想(3)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管理制度,与现实落差造成的心理契约违背。再次,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经过既有对教学科研任务的界定、考核及奖惩,也有工作报酬及福利的发放标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反复实验论证才能获得,学校应该同引进人才一道商准,还有对高层次人才行为的要求与规范;其不仅是对当前学校发展理念的量制定一个科学的研究计划,而不能“急功近利”盲目通过量化成
2、果指标,直观体现,也是对包含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学校教师队伍的规范和约束;要求高层次人才在短时间产出大量成果,这样易导致高层次人才敷衍了保证了人才使用的效果,又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并且公平的考核事,并且因为心理契约破裂而最终选择离职,使得学校人才流失。最后,对管理制度,也能实现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之间的和谐关系,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学校给予其的诸如科研启动费、科研设备、团队的承进而能帮助引进人才更好更快地融入学校的工作环境中。另外,一套完善的诺,应该在其入职后尽快予以落实,只有尊重人才遵守承诺才能强化高层次考核制度能让引进人才进校之初就能了解到学校对于其工作
3、的基本要求,人才的心理契约,并且提高学校自身的声誉,形成强大的人才“向心力”。能够有效预防因为工作开展中的出现的问题而造成的心理违背。2.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1)引进过程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招聘或引进过程是学校和高层参考文献次人才的初次接触,也是心理契约构建的开始,在此过程中,渴望获得高[1]ARGYTISC.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alBehavior[M].层次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校与希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引进人才都LondonTavistockPublications,1960会尽力给予对方一些积极的信号,以初步构建起基本的心理契约。招聘或[
4、2]LEVINSONH,PRICECR,MUNDENKJ,etal.Men,引进过程中,由于双方都渴望与自己心仪的目标达成契约,因此都在一定ManagementandMentalHeatlh[M].Cam-bridge:Harvard程度上隐瞒了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夸大自身的优势,宣传和最终面临实际UniversityPress,1962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以致双方都可能对对方产生过高的期望,在开展工[3]SCHEIN.E.H.OrganizationalPsychology[M].Prentice-Hall,作后出现巨大心理落差,从而给未来的心理契约管理埋下了隐患。所以,En
5、glewoodCliffs,NewJersey,1980作为高校,在招聘、引进过程中,应向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传递真实的信息,[4]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学让高层次人才能够在了解学校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能够在当前的进展,2003,11(4):437-445软硬件条件下完成学校的任务及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向高层次人[5]徐木兴.“心理契约”理论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高校教育管才许以的进校后改进研究环境帮助其开展科研的承诺也应真实可行。理,2007,1(2):62-65(2)加强沟通。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是学校完成引进工作后需要开展
6、[6]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的核心工作,而心理契约的管理则是重中之重。心理契约的履行是一个不学社会科学版,2007(9):69-71断变化、修正的长期、动态过程,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双方不断调整已有[7]于晶晶.Herzberg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的期望,以实现新的平衡。对学校而言,引进高层次人才心理契约的管理学,2002,25(5):633-634核心就是沟通,沟通是学校与人才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换,对现有问题进行讨论,重新形成统一目标,最终达成新共识的过程;只有双方能够更加了解作者简介彼此目标、底线和发展理念,才能调整
7、各自的行为和认知,最终形成稳固樊天相,1988—,男,重庆人,科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关系。另外,根据心理契约违背的特点,从心理契约的破裂发组织心理学。王思豫,1989—,女,成都人,科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展到违背需要经历一个解释过程,如果心理契约破裂后能及时沟通,能有人力资源管理、翻译学。民办新升格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王晓燕赵宇宏广东理工学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研究课题“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D-a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