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01525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荣成十二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我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学习还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吋,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首次列入了“研究
2、性学习”板块,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新方案高中学生每学年一般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中,又规定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据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定为本学期学校的重点攻关项目。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3、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而真正的研究则更强调的是对世界的探询,更注垂的是结果。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1)、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等多种活动。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展教与学的吋间和空间。(4)、促进教材多样化,丰富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内容。(5)、促进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会全面推进
4、以加强德育为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三、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及自主探究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因此,经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四、理论依据1、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实验的哲学基础。3、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
5、能的研究是本实验的生理学依据。4、现代学习理论是本实验的教学论依据。五、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内容“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以往课程相比,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它可以是与现在学习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可以是某一个产品的开发或一个节目的制作,其至是某种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某个概念或理论的再研究,可以是某一事件的分析或再思考,也可以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报告等等。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七项原则:(1)问题性:呈
6、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2)开放性:吋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3)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4)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5)实践性;在探究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6)主动性:学生主动选择题目方案。(7)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相比,研究性要注垂研究过程及学生运用过程中的自身体验、收获。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将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总目标下,还有几个不同指向的目标群:(1)转变学
7、习方式,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激发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接触社会,来了解现实、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学会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之间的综合。(3)学会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4)学会寻找信息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5)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6)培养能够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
8、教师发展的目标:(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2)使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3)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