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

ID:46301355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_第1页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_第2页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_第3页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_第4页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先学后导一问题评价”在语文课上的运用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先生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作者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高中五册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通过前两篇文章的学

2、习,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此类文学习兴致不高。另外,学生诗词积累有限,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三、教学策略采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法,指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即以问题为任务贯穿学习过程,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组织、指导、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之学有所得。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中国诗歌特征。(2)调动学生诗歌阅读的艺术体验,学习本文比较法对一些作品进行分析和论说,增强文艺评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敏锐的审美洞察力,丰富其情感体验,提升

3、其审美品味。学习重点:抓住重要段落和关键语句,结合诗词积累品谈中国诗的特点。学习难点:(1)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2)应用拓展,用比较法品评诗歌。教学方法:先学后导一一问题评价;自主合作一一探究展示五、教学过程课前学生运用“问题导学案”自主学习,问题导读。1.兴趣激活,导入课题。【操作】正值深秋,路上捡拾一片树叶。【预测】学生可能由此联想到前一篇课文林庚的《说木叶》。【目的】通过形象直观的事物,自然引起学生的联想,通过回忆前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师】现在正值深秋,路上我不禁拾起一

4、片树叶,想起了林庚先生曾经为我们说到的一一木叶(学生齐答)。对,前一篇课文林庚先生通过“说木叶”为我们分析了中国诗的一个特点一一中国诗中意象的暗示性。那今天如果老师是个外国人,我非常想了解一下整体上中国诗有些什么特点,大家从小读了不少诗,能为我介绍介绍吗?【预测】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准确,也可能不够全面。【目的】学生说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钱钟书先生的文章作比,看出“差距”,这样上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借此导入课题。【导入】我们看看钱钟书先生这位精通多国语言、学贯

5、中西的大师是如何介绍中国诗的,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谈中国诗》。1.呈现目标,个体探究。【师】大家看题目一一《谈中国诗》。(重读“中国”二字)有句古诗说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是和外国相对的,如果只了解中国诗,就难免“不识真面目”了。【预测】标题,一个“谈”字,可以看出是议论文。【目的】引出本文的论述立场。【师】所以钱钟书先生与一般人论述中国诗的立场有什么不同呢?【预测】学生会找到课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目的】引出本课的探究课题:中国诗的特点。【师】那我非常想知道在与许多国家诗歌的比较中,钱先生发现中国诗有什

6、么特点呢?【操作】确定本节课探究课题:中国诗的特点。【目的】传统教法,会设计“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等问题来分析文章,我觉得这样设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于拘泥。在此我将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上,便于学生思维的放开,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操作】学生就课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预测】除了“篇幅简短,韵味悠长”这一特点概括起来稍有难度,其他特点可能很快找得到。【学法指导】学会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尤其要注意段首句。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纲要性词句,在纸上列出提纲。【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筛选、提

7、取、整合信息的能力。3•局部揣摩,深入细品。【师】不知在这些特点中,哪些特点与大家最能产生共鸣?【目的】用开放性的提问引出学生的个人体验,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预测】可能回答第三、四点的同学多,因为这与他们的阅读经验有关。【重点】选第三点深入探究拓展:揣摩第4、5段,体味其“暗示性”的特点。【操作】请学生齐读4、5段,同时请一位学生读引用的诗句凸显重点。【目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部分段落,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些特点的论述,同时体会论据的丰富性。【师】读过这两段,不知大家有什么体会,可以交流一下吗?哪方面的感受都可以。【预测】学生可能回答作者论据丰

8、富,旁征博引;或作者学贯中西,文化底蕴深厚;或作者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或体会到暗示的妙处【操作】如果学生没有谈及暗示性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