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

ID:46240006

大小:474.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1-22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_第1页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_第2页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_第3页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_第4页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课件以及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2.文学创造的客体历史上有哪些说法?3.文学创造的主体历史上有哪些说法?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与物质生产的关系:A.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第一,从产生的角度看;物质生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这包括了精神生产。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

2、生产的内容、形式创新和创作技巧的提高。•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历史联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B.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第一。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物质生产发达的地区或时代,精神生产可能会落后。物质生产较落后的地区,有时可能会创造出比较发达的精神生产。第二,精神生产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科学活动的

3、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文学活动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弘扬人的价值;宗教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否定人的价值。(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三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这种观点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2.客体即“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有的

4、认为是思想、理性,有的认为是意志、抱负。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荣格。弗莱)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亘古不变的神话主题及原始意象。(母题、原型)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他者、关注的对象)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A.从生产过程来看,作家的创作都源自于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生活B.从创作题材看,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神话、神魔题材、抑或科幻小说,其创作内容、对象都来自于社会生活。C.反对错误倾向:文学创作来自于书本资料或前

5、人的创作。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特殊的社会生活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A.文学反映内容具有整体性特征,而科学反映的是某一面的生活同时又是一般的本质的生活。C.与其它艺术形式相较,文学反映生活面广阔、深刻、丰富而且是互相交融,渗透的。B.整体性的内涵,这包括生活的整体性,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多侧面也可以指人性的多侧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A.以美为对象.反映具有审美属性的生活.B.审美与审丑C.善于提炼、发现有价值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A.对象的主体化、自然的人化,是客体进入文学

6、活动的基础;B.外在现实生活转化为内在心理现实,即是一种作者所意识到的生活;C.其特征在于它始终包含着作家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达出来。冈察洛夫: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的观点。2.主体即“旁观者”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的主体是与现实无利害关系、不注重对象的功利价值,并与对象保持一定

7、心理距离的审美主体,即生活的旁观者。.毕达哥拉斯——康德(无目的)——叔本华(静观)——布洛(审美心理距离说)中国:庄周哲学中的“虚静”理论——苏轼的“游心物外”主张——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学说A._1心斋坐忘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道德之至,而故帝王圣人体焉.3.“移情者”:立普斯、浮龙·李等人在主情思潮影响下提出的,后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