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213300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究摘要: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日益凸显其在农学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了我校作物栽培学课程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课程结合新疆地方实际情况,通过改革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环节,充实和丰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石河子大学作物学学科发展已走过50多年历史,所培养学生80%以上在兵团和新疆自治区就业,成为新疆自治区及兵团农业生产、教学科研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与学科长期坚持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作物栽培学是指导作物高产优质安全栽培的一门实用技术,要将课堂上所讲的
2、理论知识到生产上去灵活应用,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动手能力是社会评判农学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本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口,2]。1•改革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行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田间教学与农业生产实习四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搞好实验室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田管理、田间现场诊断,农村基点考察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由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系列等组成的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建立实践教学质
3、量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2•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修订人才培养环节为了配合学生学好作物栽培学,掌握实用的栽培技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作物栽培学实践环节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开设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与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同步的作物栽培学实验课,将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实验课程,主要开设作物形态观察、生理分析等实验,实验学时为12至36学时,在第三学期开设;第二个层次是进行作物生产技能训练,主要针对农学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4月-10月在农学院实验站独立完成3-4种作物的全程农事活动与管理,以种植棉花(新疆主要经济作物)为
4、主,第四和第五学期完成;第三个层次是通过生产综合实习环节,提高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上的问题,由一线经验丰富的农业领导担任指导教师,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初完成。通过以上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新疆农业生产实际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衔接作物栽培学的实验课内容主要面向新疆农业生产实际,突出实验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将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气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等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要认知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长势长相、器官形态及苗情特征等标本
5、,认真抓好室内教学实验的基础,充分利用农学院试验站不同作物(九小类)各个生育时期的现场进行田间实验教学,如整地、施肥、覆膜、播种、田间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技术的操作,作物各生育时期长势长相的观察鉴定、分菓消长规律的调查、测产和经济性状的考查等项目,考察和巩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对于民族班的学生,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4•加强科研,充实和丰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学科在创新绿洲作物优质高产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绿洲农业生态与耕作制度、数字农业与精准栽培的技术集成、作物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些成果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
6、,学生通过大学生SRP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高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科研课题,教师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实习基地,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多实验材料[3]o在实习期间,学生前期学习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具体化,再次受到启发和激励。5•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采用多人授课模式。每个专业安排两位教师授课,教师根据个人科研经历,选择优势教学内容进行理论与实验讲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授课兴趣,同时较好地把握了该作物当前的主要栽培技能。此外,现有教学方法多以多媒体手段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已有很大改进,通过“教-学-做
7、”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整体提高[4]。为了提高民族班学生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律采用板书授课,田间试验由授课教师和实验专职教师分小组进行具体指导,防止学生由于语言沟通困难,消除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盲点。作物栽培课程改革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注意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体系,建立了核心课程网络平台。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坚持实用为本,同时更新实验技术环境与条件,从而实现针对性与适应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互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