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1310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英语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英语学习【摘要】新形势下,世界一体化的形式要求我们要用英语与世界更好的交流。而如今的英语教学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而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英语学习;有效;习惯新时代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已势在必得。而如今,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仍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笔者认为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有效指导学生进
2、行英语学习达到更好的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国际交流显得十分重要。从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创造力和英语语言使用能力都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课本教育,忽视了实践运用和英语学科工具性的教育方式。但是,从总体看来,中学生英语教育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较低、生思路不明确、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更别谈高效学习。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英语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浅陋意见。一、情感教学,事半功倍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似乎如今用言语无法表
3、达,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丁•霍尔说:'‘空间会说话”。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时,我们教师不妨积极参与到学生中来,有时候把自己的角色改变一下,把自己不再当作一个老师,而是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一起解决问的合作伙伴。对待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对他们要多鼓励,哪怕一个眼神的肯定,他们也能够感知的到。二、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众所周知,任何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始终包含于教育者与受教者两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始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多种有效学习方法得指导,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
4、学任务化难为易。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三、让学生养之有素中学英语学习重在科学的规划,良好的规划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有头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要学习好,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应当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并且要求学生认真执行,养成习惯,以至于能够使学生养之有素,获益匪浅。1.课前课前自学通常我们称之为预习。关于预习,不单是泛泛地浏览一遍上课的内容,而是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知晓那一块内容是自己上课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要认真听得。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掌握学习是主动权,真正
5、做学习的主人。2.课堂中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的过程即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次上课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紧跟着老师走,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人教学真正的主体。3.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强调了笔记的重要性。笔记不仅是当堂对知识记录的体现,更是课下复习的良好参照。通过记录笔记。学生可以对知识形成系统永久性的一种记录更利于课下的巩固和对知识的掌握。1.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艾宾浩斯❷z忘曲线,所以如果想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更
6、长久的记忆,就要做到及时复习,反复复习。所谓熟能生巧,也便是这个道理。2.练习任何语言的掌握并不是单单是别人怎么教会的,而是在实际的交流运用中渐渐习得,然后更加熟悉掌握的。因而学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说,去训练。比如说参加英语俱乐部,参加英语兴趣小组,参加英语角等等。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去练习,不断的给自己创造机会。要做到胆大,要有即使说错也不怕丑的精神。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任何一种方法似乎都有相似性有相通性,但是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并引导他们把这种看似简单的习惯做到极致,便可以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和老师协调配合,有效地学习英语。参考文献:[
7、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金国芬.交际能力和交际法•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1)[3]何延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深化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4][美]爱德华•丁•霍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