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4987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Z-0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木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Z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氏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其一,突
2、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而考察学牛的语文索养;其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其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定性评价:其四,教师评价、学牛的口我评价与学牛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牛的口评和互评,吸收家长参与评价。总的来看,语文课程评价重整体轻局部,重过程轻结果,重定性轻定量,重自评轻他评,这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目标。新课程捉出发展性评价,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丁•促进发展。耍求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维化,“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來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
3、立自信。”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我在学生的作业评价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学生首先自我评价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先作个自我评价教师改变评价方式作业交上来Z后,教师在学生口评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全部止确,就根据作业的整洁性和创新度酌情加“☆”或鼓励性的批语,女口:“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美的享受!”、“你的解法真巧妙!”、“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等等。
4、如果作业有错误,则暂缓评价,在错误的地方作一个“△”记号,待订正之后再给予评价。如果是因新知识未弄懂而造成的理解件的错误,教师就将学生叫到跟前来当面辅导,如果学生改对了,仍然可以得优。改革作业方式之后,学生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首先是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因粗心造成的错误人人减少,尤其是抄错题目、漏写单位名称和答语、横式上忘记吗得数或余数等等Z类不该发牛的小错误。其次是学牛的书行越來越工整,越来越整洁了。作业是认真做,还是胡差事,学生自己心里最清楚。学生都是要好的,因此,为了能得优,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写。第三是基本没有了作业拖拉的现象,教师再也不需要每天像要债似的跟在几个同学
5、的后面催交作业了。第四是学生不会做的题目相互讨论,没有人抄袭作业了。在自评过程中,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考试中因粗心而失的分逐渐减少,而且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更为可喜的是,在此过程屮,我发现了以前所不易发现的美。记得在刚刚开始实行自评时,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常比较好的学生作业全对,且书写工整,但她给自C的自评等级是“良”。她可是经常得“优☆的呀!为什么自评为“良”呢?我找她来问明原因,她解释说:“老师,今天吋间来不及了,我做完作业没有检查就交给组长了。”多么诚实的孩子!我随即在她的作业本上打了“优☆☆☆”,并对她说:“这是诚实星,相信你以后会仔细检查的。”在她的口
6、光小,我读到了兴奋和感激。还有一次,我发现一位后进生的作业比以前有进步,可他却自评为“不及格”。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是问了张宁才做出來的。”我问他:“这道题你现在懂了吗?”他说:“张宁讲给我听,我就懂了我乂一次被感动,在他的作业本上加了大大的三颗星,并在班上表扬了他,说明不会做的题目请教同学不算抄袭,只要搞懂就行。我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之所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是I大I为在作业的自评活动中,学生成了积极主动的评价主体,他们的上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主体性得以有效发挥。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学生必须对口己的行为负责,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态度端止了,良好的学
7、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对教师在他们自评基础上的评价结果悦纳程度增加了,从而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过程,谋求的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I大I而这种作业评价,不仅能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而且能形成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