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09517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0
《林晓伟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之浅见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上课前耍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学
2、会教学内容的最佳状态,教师将爱心、信心、激情、微笑带进课堂,注意与学生感情的沟通,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渲染形象的体态语言诱导,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奥妙新奇而情感丰富的世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其乐融融的忘我学习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提岀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例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來推导,在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吋,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把侧面沿一条
3、斜线剪开,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侧面积公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问题意识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阳光雨露”能够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学生都能“雨露滋润禾苗壮”。2、好奇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发现和创新的真谛。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顿生疑问,引起线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于小
4、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引导他们平吋要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了。启发学生平时注意多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的道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为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要用儿分钟?”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是12分钟,我也有意表示“赞成”这个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对同学和我的这个答案进行质疑,有个学生鼓足勇气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和同学的见解,我认为是13.5分钟。”我听完了他对问题思考过程的讲解及列式解答,首先肯定
5、了这个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并对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对问题能进行主动探索,在探索中求同存异,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3、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关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耍。”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教,就谈不上学生的学;而没有学生的学,就更谈不上教师的教。因此,应大力提倡变“学答”为主的教学为“学问”为主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
6、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女U:《年、月、日》一般的教学总是先让学生看年历卡,然后提问“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生答,师板书,而我们首先是让学生说说:“年月日的知识我已经知道了……。”学生有的说“一年有12个月”,有的说“一个月有31天、30天、29天、28天”,还有的说“一年有365天、366天”。然后教师设问:“一个月到底有几天?一年到底有几天呢?”把学生的回答当成一种猜想,从而提练出
7、整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冃标和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岀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