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2011.6.24

湿温2011.6.24

ID:46073269

大小:2.13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11-20

湿温2011.6.24_第1页
湿温2011.6.24_第2页
湿温2011.6.24_第3页
湿温2011.6.24_第4页
湿温2011.6.24_第5页
资源描述:

《湿温2011.6.2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湿温概述1、概念湿温是指好发于夏秋季,因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2、特点:①季节特点:夏末秋初,一般多见于大暑至白露。大概7月底~9月初②病因特点: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请大家回忆一下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③证候特点:初起以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中期邪在气分,病理性质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以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要病理改变,但湿热既可化燥伤阴,也可寒化伤阳。④发病特点:本病相对来说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2、,病程较长。3、历史沿革①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如《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②《脉经》论述了湿温病病因、症状、治法及禁忌“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③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④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第一部湿温病的专著《湿热病篇》。提出了水湿在三焦的辨治,系统论述了湿温的因证脉治。⑤清代吴瑭确立湿温为专病,详述其三焦证治规律。3、可能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1.伤寒2.钩端螺旋体病3.急性血吸虫病4.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因——外感时令之湿1)湿热

3、流行季节:2)感邪途径:薛雪说: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2、内因——内不运水谷之湿1)长夏季节脾胃呆滞,脾运减弱生湿2)太阴内伤,湿饮停聚湿饮停聚饱则脾困逸则脾滞饥则脾馁劳则脾乏饮食不洁伤脾饥饱、劳逸不匀、不洁3、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而发病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外因外感时令之湿内因内不运水谷之湿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三、诊断要点(一)发病季节:多发于夏末秋初。(二)临床特点1、起病较缓,初起以邪(湿)遏卫气为主要表现。2、传变较慢,病程较长,中期以湿热流连气分及困阻脾胃为主要表现。3、病程

4、中易发白。后期可见便血。鉴别诊断疟疾:疟疾发病急骤,发热前伴寒战,热退时多汗,且寒热发有定时,往往呈周期性发作,外周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四、辨证论治(一)辨析要点1、辨湿与热之偏重发热神志头身胸腹口渴口味二便舌、脉湿重热轻热势不扬困顿重痛,胸闷,脘痞渴不引饮,或不渴,口淡无味大便溏,小便混浊不清苔白腻脉濡缓热重湿轻热势较高,汗出不解烦躁头身掣痛,胸闷脘痞腹胀,压痛渴不多饮,口苦,口秽大便秘,或下利粘垢,秽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脉滑数2、辨邪在三焦的所属部位偏于上焦肺卫:头重如裹,胸闷或心包:神昏昧偏于中焦脾胃:脘腹胀痞,恶心呕吐偏于下焦小便:不利、不通大便:不通,或下利粘垢二便

5、3、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初—多为湿郁卫分继—湿热留恋气分进而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分4、辨证候的虚实:有化燥伤阴者;有湿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者;有因出血过多而“气随血脱”等。所以要充分注意阳气、阴液的动态变化,灵活恰当掌握固护阳气,保护津液的治法。(二)治疗原则:分解湿热上焦:宣肺化湿为主中焦:温运化湿为主下焦:淡渗利湿为主湿重热轻--苦温开泄,佐以清热湿热俱盛--苦辛通降,化湿清热热重湿轻--苦泄清热,兼以化湿“湿去热孤,热无所恋而邪自解。”(三)注意事项:(1)初起邪遏卫气,禁汗、禁下、禁润(滋腻)。(2)湿重热轻,不能过用寒凉。(3)热重湿轻,避免苦燥伤阴。(4)慎用温补。湿温初

6、起用药“三禁”禁辛温发汗:因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而误作伤寒辛温发汗,则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而上,蒙蔽清窍,出现神昏、耳聋、目暝禁苦寒攻下:若将胸闷脘痞误认为是积滞而攻下,则可损伤脾胃之阳气,而致脾气下陷,腹泻难止。禁滋腻养阴:若将午后热甚误认为阴虚而滋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则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使病程迁延。分型证治1、湿重于热证治(1)湿遏卫气[证候]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卫分湿郁:恶寒,头身重,身热不扬湿遏气机:胸闷,脘痞,舌苔白腻等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缓舌苔白腻

7、[病机]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热轻。[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湿。表湿较甚,方选藿朴夏苓汤;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43)共同药物其它药物作用侧重点藿朴夏苓汤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豆豉、藿香、茯苓、猪苓、泽泻辛温芳香、宣化湿邪针对表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