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70646
大小:428.87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6-11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湿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湿温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008.9一.概述(一).定义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本病的特点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的不同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病变过程中既可因湿热化燥而伤阴,也可因湿盛困阻而伤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时为多。(二)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1.《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湿当用
2、“白虎加苍术汤主之”。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热病篇》.(三)湿温与现代疾病的关系1.伤寒2.肠炎、痢疾3.钩端螺旋体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湿热病邪(二)、病理变化湿温病理演变示意图:关于“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中气:中焦脾胃阳气;阳明:阳明胃;太阴:太阴脾指素体中阳比较旺盛的人,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湿轻;素体中焦阳气较为虚弱的人,则侵入的病邪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多发为湿热并重之证。湿温的病理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
3、病邪也可弥漫三焦3.病理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传变,但病变主要在气分4.初起以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5.中期有邪在气分病理性质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6.后期湿热消除,以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要病理改变,但湿热既可化燥伤阴,也可寒化伤阳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湿温的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夏秋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 恋气分阶段较长。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4.特殊表现:白 、便血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湿与热的轻重程度2、辨湿热在三焦的所属部位3、辨卫气营血的
4、浅深层次4、辨湿热之伤阴伤阳(二).治则治法湿重于热-祛湿为主兼以清热湿热并重-清热化湿并举治则-清热化湿 热重于湿-清热为主辅以化湿湿热化燥-治同温热类温病余邪未净,脾胃虚弱-清解余邪, 健脾醒胃化燥伤阴-滋阴生津湿胜伤阳-温阳化湿(三).初起的治疗禁忌1.禁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三禁2.禁下-下之则洞泄。3.禁润-润之则病深不解。(四).湿温的分型辨治1.湿重于热证治(1)、湿遏卫气【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湿郁卫表,
5、内阻脾胃【治疗方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医原》)藿香6g半夏5g赤苓9g杏仁9g生苡仁12g蔻仁2g猪苓5g泽泻5g淡豆豉9g厚朴3g。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仁18g半夏15g。豆豉、藿香-疏表透邪,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证较著者)杏仁-开上藿朴夏苓汤夏朴蔻-畅中三仁汤薏仁-渗下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更适用于湿中蕴热者)(2)、邪阻膜原【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
6、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病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治疗方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代表方剂】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温疫论》)槟榔6g厚朴3g草果仁2g知母3g芍药3g黄芩3g甘草1.5g。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厚朴3g(姜制) 槟榔4.5g草果仁2.5g(煨) 黄芩3g(酒炒) 粉甘草1.5g藿香叶3g半夏4.5g(姜制)加生姜二片为引,水煎服。(3)、湿困中焦【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病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治疗方法】燥湿化浊。【代表方剂】雷氏芳香化浊法(《
7、时病论》)藿香叶3g佩兰叶3g陈广皮4.5g制半夏5g大腹皮3g(酒洗) 厚朴3g(姜汁炒)加鲜荷叶9g为引。(4)、湿浊上蒙,泌别失职【临床表现】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舌苔白腻。【病机】湿浊久困,蒙上流下【治疗方法】先予芳香开窍,继进淡渗利湿。【代表方剂】芳香开窍用苏合香丸,淡渗利湿用茯苓皮汤。苏合香丸(《和剂局方》)茯苓皮汤(《温病条辨》)茯苓皮15g生薏仁15g猪苓9g大腹皮9g白通草9g淡竹叶6g(5)、湿阻肠道,传导失司【临床表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苔垢腻。【病机】湿阻肠道,浊气上攻,传导失司【治疗方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