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

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

ID:46073194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_第1页
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_第2页
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_第3页
资源描述:

《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采用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以及肛裂复发情况。结果A、B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肛裂;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DOI:10.14163/j.

2、cnki.ll-5547/r.2016.11.053肛裂是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发病率极高,患者多表现为排便困难并伴有撕裂性疼痛、大便出血等症状[1]0慢性肛裂患者裂口较深,肛裂反复不愈可引起炎性反应而形成溃疡,甚至会形成肛乳头肥大和肛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2]。肛裂的临床治疗有多种方法,除了传统的切除术外还有后方内括约肌切开术以及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等方法,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均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200例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3、以及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两种方法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肛裂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8.7±7.0)岁,病程5〜55个月,平均病程(33.7±8.5)个月;B组患者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7.5±7.0)岁,病程4〜53个月,平均病程(34.3±8.7)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肛裂相关诊断标准,均排除其他心、

4、肝、肾、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并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消毒。于患者肛裂处做梭形切口,去除肛裂溃疡面,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切除皮赘、肥大肛乳头以及皮下痿管。A组患者实施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在确定括约肌间沟具体位置的情况下于截石位5点处行放射状小切口,长度约为lcm,然后在左食指在肛管中的引导下分离组织,从括约肌间沟插入,直达齿状线上缘,并用电刀切除被调出的内括约肌。B组患者实施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用弯止血钳在后正中创面上沿着括约肌

5、间沟进钳,直达齿线稍上方,用电刀将挑出的内括约肌上缘切除,并进行止血处理。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分为未愈、好转以及治愈3个等级。未愈:患者手术前后裂口以及症状没有变化;好转:患术后裂口缩小,创面缩小,症状明显改善;治愈:患者术后裂口愈合、症状完全消失。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o2.2疼痛程度、愈合时间以及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复发率比

6、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