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屈孕酮及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屈孕酮及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地屈孕酮与黄体酮对先兆流产的治疗,探讨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孕妇11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首剂给予地屈孕酮40mg口服,随后每12h口服地屈孕酮10mg,B组给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1次/d,并加用维生素E50mg口服,3次/d,用药至阴道出血停止后减量用药1周。随访观察对象的妊娠成功率、流产率、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组与B组妊娠成功率及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屈孕酮可以治疗先兆流产,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关键词】先
2、兆流产;地屈孕酮;黄体酮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70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疼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者。自然流产发生率为10%〜15%,有报道由于激素不足导致的自然流产占25%~60%[1]。其病因有很多,性激素水平下降是其中之一。临床上药物治疗先兆流产方法,可用口服地屈孕酮片,也可肌肉注射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保胎。本研究通过对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观察,发现地屈孕酮可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且对母婴无
3、不良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于本院门诊产检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单胎孕妇且B超提示有胎心搏动者共118例。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条件:妊娠小于12周,少量阴道出血,无妊娠物排出,妇检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均无内外科疾病及妊娠过程中未应用其他药物。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为60例及58例。两组患者年龄、孕次、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lo1.2给药方法A组首剂给予地屈孕酮40mg口服,随后每12h口服地屈孕酮10mg;B组给黄体酮20mg
4、肌肉注射,1次/d,并加用维生素E50mg口服,3次/d。用药至阴道出血停止后减量用药1周。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继续妊娠率和流产率。1.4疗效评价标准B超检查可见原始心管搏动,1个月内无反复者为有效,可继续妊娠;复查B超未见胎芽,原始心管搏动消失认为无效,行人工流产术。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P0.05)o见表2。3讨论先兆流产是临床常见病,在药物治疗上黄体酮有保证胚胎发育、维持妊娠、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子宫紧张度的作用。
5、在孕早期,可用黄体酮保胎,也可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因为该激素有刺激黄体功能的作用)。多年妇产科临床实践证实,用维生素E治疗先兆流产、早产确有效果,尤其是与黄体酮合并应用的疗效更佳。先兆流产孕妇应用维生素E后,血中黄体酮的浓度上升,而这种内源性黄体酮的维持妊娠,保护孕卵的作用,明显优于通过肌肉注射给予的外源性黄体酮。地屈孕酮是一种口服孕激素[2],其分子结构与内源性孕激素相似,与孕激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可用于内源性孕激素不足的各种疾病。地屈孕酮无雌激素、雄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不产热,且对脂代谢无影响。在国外,地屈孕
6、酮应用于临床已逾10年,未见致胎儿畸形报道[3],与黄体酮不同,地屈孕酮服后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因此,地屈孕酮可安全地应用于孕妇的保胎治疗。国外有学者报道,地屈孕酮能够降低无习惯性流产患者妊娠丢失率。且对胎儿没有影响,与HCG在妊娠成功率方面没有差异[4-5]o也有研究发现,HCG治疗先兆流产时,在流产率、新生儿出生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畸形或新生儿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卧床。本研究临床效果显示,地屈孕酮对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与黄体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时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可有效治疗先兆流产,其应用优于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
7、酮为口服制剂,无痛苦,吸收好,无明显药物副反应,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明确减少患者痛苦,有利于保胎治疗。参考文献[1]余传鑫•实用妇科内分泌[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17.[2]GruberCJ,HuberJC・Theroleofdydrogesteroneinrecurrent(habitual)abortion[J]・JSteriodBiochemMolBiol,2005,97(51):426-430.[3]李雪梅,赵坤,刘庆芝,等•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8):
8、1245-1246.[4]OmarMH,MashitaMK,LinPS,etal.Dydrogesteroneinthreatenedabortion:pregnancyoutcome[J]・JSteroidBiochemMolBio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