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069404
大小:65.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效果观察作者单位: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通讯作者:曹广菊【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予中药盐包热熨腹部,观察两组患者盆腔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痊愈率为52%,显效率86%,对照组痊愈率16%,显效率48%o两组比较,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结论中药盐包热熨腹部在治疗盆腔炎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关键词】热熨;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盆腔炎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1]。本院采用在常规抗生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住院确诊为盆腔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年龄18〜50岁;对照组50例,年龄22〜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
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予抗炎对症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吴茱萸、细辛、王不留行、川苇等研为细末,加入粗盐用粗棉布小包装包裹,使用时将药包放入100°C烤箱内烘烤30min,然后取出灸熨腹部直至冷却,2次/d,中药盐包可反复使用直至药味散尽。7d为1疗程。1.3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出院后1、2、6、12个月均由一名责任医师及一名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进行上门随访观察。(2)均以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为准,观察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1.4疗效标准依
4、据《中医妇产科学》判定疗效[2]。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B超检查附件区无包块,盆腔无积液,停药物后半年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正常,B超检查附件及包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盆腔积液减少2/3;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附件区包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盆腔积液减少1/2;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改善。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100%o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2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见表lo表1两组临床
5、疗效比较(n,%)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X216.38,P<0.013讨论3.1治疗后试验组痊愈率为52%,显效率86%,对照组痊愈率16%,显效率48%。两组比较,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V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药盐包热熨腹部在治疗盆腔炎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3.2盆腔炎古人所谓脏腑不和、湿邪交阻、气血凝聚而致,吴茱萸散寒止痛,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王不留行软坚散瘀,川苇乃血中气药,功专行气止痛。另外,粗盐是一种辅料,常用于中药炮制业。盐对中草
6、药细胞有较强的穿透力,可增加药物成分的煎出量,起到增强疗效的目的。有学者报道,吴茱萸盐制后大大增强破结滞、行气水、通燥尿的功效[3]。'‘通则不痛”,患者使用后,自觉腹部舒松解痹,疼痛减轻,且药物不直接接触皮肤,不会引起瘙痒、皮疹等过敏现象。3.3盆腔炎系指内生殖器官的炎性病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及炎症,是妇科的常见多发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妇女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❷”o又云:“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
7、……,其人必面色萎黄,脐腹胀痛,内热哺热。”据此,本病的主要病因,乃为适值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秽浊之邪乘虚内侵而致[4]。试验组患者除常规予抗生素对症治疗外,再辅以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血得热则行”,热熨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及促进组织液吸收,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本研究显示,中药盐包热熨腹部治疗盆腔炎,疗效确切,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刘敏如.中医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8、7.[3]黄景华•吴茱萸的炮制机理及现代研究探讨•海峡药学,2007,19(2):67-68.[4]黄绳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第1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收稿日期:2011-03-04)(本文编辑:陈丹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