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ID:46069295

大小:57.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_第1页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_第2页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_第3页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_第4页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现象及其原因探析中图分类号: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5-0031-02摘要:杂剧作为一种曲白相连,唱、念、做、打兼具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归根结底是要靠语言来呈现的,即它的曲词与宾白。但长期以来杂剧“以唱为主”的观念一直存在于观众、剧作家的头脑中,宾白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在元杂剧中随处可见,其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并对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关键字:元刊本;杂剧;重曲轻白;宾白一、元杂剧中存在的重曲轻白现象今存元杂剧的版本主要有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赵琦美万历年间编辑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

2、杂剧》、孟称舜编刻的《古今名剧合选》、臧懋循整理编写的《元曲选》等明刊本、抄本等。将这些不同版本所选录的元杂剧其宾白加以比较会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元刊本的宾白繁简情况颇为复杂,有的完全省略宾白,仅存曲词,例如《关张双赴西蜀梦》、《赵氏孤儿》《楚昭王疏者下船》等,大量作品只是略带宾白,还有若干曲目的宾白较为详细,但数量极少。有人曾这样说:“整个中国古代戏曲史是'曲,的观念的一统天下”O[1]现在看来,元刊本杂剧也难出其右。元刊本作为现存唯一的元代刊刻本,可以说基本上保留了元杂剧的本来面目,为我们正确认识元代杂1剧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可能。明刊本我们以现在最为通行

3、的《元曲选》2为例加以说明(下同),它的宾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诸多版本中都3属上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是经过后人修饰润色而成。这已为学术界所认可。这就给我们带来疑问,为何元刊本的宾白如此之少?这是因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以曲为本的文人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以戏为本的民间派则因不被重视而鲜有记载。因而造成重曲轻白,以曲为本的倾向。那么又是原因什么导致元刊本杂剧产生重曲轻白的现象呢?二、重曲轻白现象产生的原因重曲轻白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与剧作家、元杂剧的受众状况以及宾白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首先,许多元代杂剧作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曲作家,例如关汉卿、王

4、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故剧作家在创作杂剧时对能体现他们才情与能力的曲词用力较多,而且创作起来会得心应手,而对宾白、关目的设置则往往较为随意。其次,受“以曲为主,以白为宾”的创作观念影响。沈新林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化内涵之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古代戏曲的精神实质属于诗文化的范畴”,“以曲为本的文人派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是杂剧创作的主流”,故大多数剧作家对宾白的创作持轻视态度,更愿意在典雅脱俗的曲词上下功夫。而且批评家在评价一部杂剧的优劣时也是以曲词的好坏为标准,对宾白则无所提及。如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就是以曲论人,以曲词优劣评定曲家的地位。这种倾向贯穿中国戏

5、曲发展的始终,直到李渔《闲情偶寄》的出现才有所改观,他说:“尝谓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论之,则如栋梁之于檢桅;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2]曲词与宾白的关系正如李渔所说:“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但使笔酣墨饱,其势自能相生。”[2]381但即使如此,曲的主体地位依然难以撼动,以曲为主依旧是戏曲发展的主流。后来的戏曲大师王国维说:“夫以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以科白取元剧,其智去买犊还珠者有几!”[3]o可见以曲为主的观念影响之深、之远。再次,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观众看戏是为了欣赏演员的表演、唱腔及曲

6、词,以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绪的宣泄,而非为理解剧情的发展脉络。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观众“花钱听个戏,目的是为了找乐子来。”(《舞台生活四十年》)曲词与演员演唱的抒情性正好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审美需求,因此剧作家在曲词的创作中会倾注很大的心血来迎合观众的口味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因而不自觉的忽视了宾白的创作。最后,还与宾白自身具有的灵活性有关。从元刊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杂剧并非我们今天经过整理的案头读本,而是未经修改加工的演出脚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演员在演出杂剧时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临场发挥,对宾白适时做出调整,以符合当时情境下的特殊需要,因此宾白往往处在不断的变化

7、中,而曲则因其相对稳定不易更改而得以长期流传。如在演剧的间歇,为了不使观众感到无聊,特意加一些和演出的具体内容并无相干的插科打浑,以愉悦观众,调剂场上的氛围。明代著名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大略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插一科谭,可博人哄堂,亦是戏剧眼目。”[4]事实上,这些额外加进去的笑料的却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但它并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反而使戏剧情节变得分散、缺乏连续性。如在《关大王单刀会》中,道童与司马徽之间突然插进来一段"师父弟子孩儿”的话,这些都是于戏剧情节无关的小戏语,是为了打破剧场的沉闷气氛。保留到现在则可能干扰我们对杂剧情节的认识。三、重曲轻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