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81931
大小:7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9
《烏魯木齊市能源結構調整策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烏魯木齊市能源結構調整策略分析【摘要】本文對烏魯木齊市大氣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瞭把以煤炭為主的污染型能源利用結構逐步轉變為以電力、天然氣等能源為主的清潔型能源利用結構的調整策略,從而優化烏魯木齊市能源結構,改善空氣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綜合競爭力【關鍵詞】烏魯木齊市大氣環境污染能源結構“十一五”期間,烏魯木齊市確立瞭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中心和制造業中心的“雙中心”發展戰略。但由於能源利用結構不合理,近幾年烏魯木齊市的空氣質量形勢嚴峻。冬季大氣污染日趨嚴重,已成為烏魯木齊市對外開放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
2、此,如何合理調整能源利用結構,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目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一、大氣環境污染狀況及對烏魯木齊市經濟發展的影響1、烏魯木齊市環境空氣質量環境監測結果顯示,烏魯木齊市的空氣質量呈逐年惡化的態勢,特別是冬季污染天數明顯增加,且污染時間基本集中在采暖期2、主要污染物分析烏魯木齊市主要污染集中在冬季采暖期。通過對主要污染物監測的數據顯示,二氧化硫年均值為0.115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傢空氣質量年平均二級標準(0.06毫克/立方米)0.92倍;二氧化氮年均值為0.064毫克/立方米,略低於國傢空氣質量年平均二級標
3、準(0.0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為0.154毫克/立方米,超過國傢空氣質量年平均二級標準(0.10毫克/立方米)0.54倍,並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從時間分佈來看,2006年二氧化硫采暖期濃度是非采暖期的6.39倍,二氧化氮采暖期濃度是非采暖期的1.56倍,可吸入顆粒物采暖期濃度是非采暖期的3.21倍3、烏魯木齊市環境容量對主要污染物承載力及污染源分析根據環保部門對烏魯木齊市進行的環境容量測定,煙塵的最大容量為4.32萬噸,二氧化硫為6.32萬噸。由於大量使用原煤,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已
4、大大超過瞭環境容量,2006年烏魯木齊市煙塵排放量為6.5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為11.8萬噸,排放量分別超過瞭環境容量的50.5%和86.7%o在大氣污染物排放的行業中,烏魯木齊市電力和供熱是原煤消耗最多的行業,也是大氣污染物排放較多的。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煙塵排放量最多的行業是電力和工業生產,兩者總共排放二氧化硫占到總排放量的60.5%和47.4%。如果能源結構不發生變化,到2010年,預計僅二氧化硫的總排放量將超過容量的3.8倍。燃煤所帶來污染物排放是造成烏魯木齊市城市大氣污染主要因素4、環境污染對人們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
5、的影響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從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心,腦、肺各種疾病都與大氣污染有密切的關系。大氣污染所引起的最常見疾病就是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是指感冒,氣管炎及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的急性炎癥。烏魯木齊市大氣污染狀況嚴重的時期也是各種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期。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初步調查估計,燃用1噸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樹木和作物受害,材料加速腐蝕,居民呼吸道疾病和工時損失等)達50到70元。按此比例計算,烏魯木齊市2007此項經濟損失達21到30億元。由此可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僅對人身體健
6、康造成危害,還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阻礙二、烏魯木齊市大氣環境污染的因素分析1、地理、氣象條件特殊的地理氣象條件是烏魯木齊市空氣污染形成的客觀原因。烏魯木齊市是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三面環山,城市依河谷而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晝夜溫差較大,年均降水量262.4mm,而年蒸發量2221.4mm;冬季寒冷而漫長,年極端最低氣溫-32.9°C,采暖期長達180天左右,冬季風速小。受特殊的地形條件和氣象因素影響,城市空氣自淨能力差,環境容量有限。在不利的氣象條件如大霧、逆溫、靜風等作用下,城市生産、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無法通過自淨能力自然化解,造
7、成瞭嚴重的空氣污2、人口密度大烏魯木齊市行政區劃面積達1・4萬平方公裡,絕大多數地區屬於山地、丘陵、戈璧和耕地,呈現大城市、小郊區的特點,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60平方公裡的城市建成區內,其中80%的人口又集中在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水磨溝區和新市區四巾中心區域,導致以上區域單位面積人口密度過大,甚至超過瞭內地部分大城市。如天山區城區每平方公裡人口達到4-5萬人,已經高於上海黃浦區的人口密度。人口的過度集中造成能源消耗的增加和排放污染物的劇增,加重瞭城市空氣污染3、能源結構不合理(1)以燃燒原煤為主的城市能源結構和能源利用的低效
8、與浪費是造成烏魯木齊市冬季大氣污染的最重要因素。2006年烏魯木齊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分別為56.3%.33.3%.10.0%.0.4%。2006年采暖期二氧化硫排放量達8.15萬噸,煙塵排放量4.96萬噸,分別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