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

ID:45962288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_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_第3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素质的培养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耍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耍。我们只有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

2、何协调发展,才能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索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关键词:语文教育;素质教育如今所有教育者的目光已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索质教育呢?关于索质,我国目前最权威的解释是:〃索质可以包括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即人

3、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之后形成的品质。既然素质是教育的结果,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一种可以设定、有规范的教育结果,那么中小学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木特征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到底如何来开展实施呢?一教师教活语文,备好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教学方案。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而且想把中华优秀文

4、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有些孩子阅读范围广,对课木中的有些篇目已有所接触,所以把课备好,使学生把语文学活,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二教活语文,上好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能技巧,其实是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使教学产生巨大的魅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高效地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内容很广泛,主要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批评艺术、鼓励艺术等等。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冇效途径1•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

5、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再见了,亲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Z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小学语文教学

6、大纲指岀:〃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釆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悟。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H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

7、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3•尊重学生,凸显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在体现工具性的同时更要凸显人文性。这就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耍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8、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牛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Z各有所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

9、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参考文献[1]宁鸿彬.《宁鸿彬文选》,漓江出版社,1996.8,第一版。[2]李建平.《在精讲中精读》,中国教育报,1999.5,: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