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4514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探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有效率,是把握合作学习方式的关键。合作学习应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一、异质是互动理念的前提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不同的角色,让处在异质体间的教师与学生分担责任并相互依赖,在合作中互动、在异质中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合作,形成一个共同体。其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客体是文本以及文本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方式
2、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导、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知识的迁移、整合、升华。互动中的客体是一定的,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主体认识的媒介,它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规律、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传递给读者,即教学中的主体。作为载体,它是稳定的,其包含的信息却是活跃的,这就需要读者透过表象,去体会、参悟。主体是异质的集合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同时还因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经历不同,他们对问题的把握程度也就会因人而异。这样,异质之间就形成一个场,一个能够交流的场,一个相互吸引的场,互动才真正得以展开。语文的文学性,赋予了读者
3、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形象思维培育的沃土,会让教师、学生产生因人而异的意象。他们各自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用各自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与文本思想对接、生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相互交换意见,积极探讨,使问题在探究中变得明朗,个性思维在相互辩论中发展。这种互动合作,经历整合与创造,每个异质点也经历了思想的全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真正交流沟通。异质分工要体现不同,学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按学识分工合作,在教师的主导下既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又能整合不同的学习心得。建构的课堂氛围为实施互动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二、互动教学要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确
4、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合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教师的主导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角色,给学生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谐氛围的形成,教师首先必须放下身段,走近学生,专制面前没有创新。充满爱心,富有耐心,具有信心的教师,才能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引路者。其次,要有民主思想,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民主的教师会给学生自
5、由的空间,给学生活跃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师还要有平等思想。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没有偏见,只有爱护、关心和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并不一定智力低下,他们的顽皮常会冒出智力的火花,教师往往忽视了他们的能力所在,因而导致智力的缺漏。学生是异质的,那么让异质的学生都动起来,课堂需要的和谐气氛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互动的课堂生活,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后进生是被遗忘的角落,中等生是"候补委员”,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共同参与互动学习,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
6、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当然课堂互动的目的就是交流,交流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智慧的人。三、交流是互动教学的核心,是课堂创新的动力交流是异质之间的沟通,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说出心中的疑难、持有的异见,这样的交流更成熟,更加有意义,创新的火花就会常闪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交流是一种方式,首先必须在异质之间都有见
7、地、有思想的前提下,交流才能实现。它并不是两个苹果的互换,而是两个或是多个理念、观点的互补,追求更切合实际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互动中能达到互惠,教学也因此相长。语文课堂信息的不稳定性,为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空间。面对相同的文本,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下,学生驰骋想象,生成自己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没有权威,也没有压力,畅所欲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如此一来,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思考融合,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于集体合作思维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文章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