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

ID:45940553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_第1页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_第2页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_第3页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_第4页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的道德教化思想劝善惩恶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它与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笔记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是反映这一主题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山该类型文献的产生以及它记载内容的属性所决定的,属于“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者”流。同时劝惩题材的严肃性使很多清代文人不愿采用白话小说这一形式,加上笔记本身往往有补史、纪实的特点,可以部分地满足劝惩教化类小说対真实性的耍求,因此清代小说家笔下的劝惩题材有相当数量出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邱与久在给许奉恩《里乘》所作的序中认为:

2、“说之为道虽小,而劝惩与良史同功当然,小说毕竟是文学作甜,它是要借助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而主题的把握单纯靠形象往往有出入,不同的阅读者对同一篇作品的解读就会有差异,甚至会有分歧,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差异性。不过,清代笔记小说形式独特,作家喜于论说,相当多的篇章在篇末,偶尔会出现在篇头,有大量的议论段落。结合这些议论的内容,我们从中窥见了作品的主旨。因此,这些论说则成了了解清代笔记小说道德教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木文也正是抓住这个切入点,试图剖析清代笔记小说的道徳教化思想,从而探讨清代笔记小说作家是如何“劝善惩恶”、讽世救俗,实现其文化自觉的。

3、、思想内容一:果报乃天注定我们举例说明,如:清代笔记小说《丹午笔记》中载有一则故事“大猾天报”,讲述清朝初年,苏州府有四个恶人利用各种手段勾结官府,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结果所谓恶冇恶报,冥冥屮冇股力量,使得这些恶人或被杖毙,或被流放,或沦为盗寇毛贼,甚至被斩首。作者顾公燮就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主旨:“三代不得其死,殆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耶!”即平生应当积善行德,不为恶行,果报天定,善报恶殃。另有,纽?《觥剩》中记有一篇《述金》的故事,也讲述了类似的内容。故事讲述龙溪老农黄某与其子驾船买粪,途中捡到六封白银。黄某不

4、敢贪财,生怕此金为人急需,于是留在原地等待。结果,不多久,黄某终于等到了失主,将所拾银两如数归还,事情也告一段落。不曾想在冋家的途中,黄某又捡到一个罐子,本以为可以弃物利用,回家储米,及至家中方才发现内冇千金。事情却被邻人知晓,将他告官,黄某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告诉县令,县令褒奖了黄某拾金不昧的行为,鞭笞了邻居,将黄释放。z后黄某搬进城里,安享余生。这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结局却蕴含道理,其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县令在审理案件中所说的话:“为善者食其报,此天腸也,岂他人所得而问乎?”善有善报,亦为天赐,这其实正是笔记小说作者果报劝惩

5、观念的体现。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绝人多数小说都在凸显这样的观念,很多作品都能看到类似的方式和表述,女m《夜谭随录》中的《新安富人》中记有这样的话:“为恶不愎,恶遭显报,冥冥中岂或爽哉?”《萤窗异草》中的《三生梦》载有:“冥王爱人以德,故其予赏罚如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常常提及“福善祸淫,天之常道”类似之言。俞蛟《梦厂杂著》之《甘泉令》:“彼苍于人之善恶,往往逾其分以相报,类如此。”《萤窗异草》之《庞眉叟》:“甚哉,福必以德,而后能神钦而鬼伏也……德者福之基,可不务乎?”……这些表述和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内容,那就是善报恶殃,果报天定

6、。二、思想内容二:孝善乃德之根本清代丁治棠的《仕隐斋涉笔》中记有一则关于“孝鬼”的故事。说有渠县无赖子何冇美,习赌谋牛,但对其母却极为孝顺,将每人赌博所得的钱财买东西孝敬母亲。有时赌得家徒四壁,其母却华衣美食,陶陶自乐。后因在赌博中设局赢了巡抚女婿很多钱,惹怒了巡抚,结果被巡抚下令捉拿杖毙,何自认无法幸免,只好在城楼上上吊自杀。结果來到阴司,得冥王垂怜,放魂回家奉养母亲,而且是逢赌必赢。“身虽死,却母养如昔”,直至80岁终老。其母死后,何有美在赌场绝迹,后被一道士发现,方知已为孝鬼,遂收为徒,终成鬼仙。作家亦在篇末评论道:“何生平毫无善状,

7、惟以一孝掩百恶,且灵爽昭昭,其鬼独神。县中Z谣曰:'不信鬼,但看何有美孝之为道,信足格天地而通神明哉!”作者丁治棠在小说中精心塑造了何有美这样一个有着极大性格差异的人物形象,为的就是诠释中国古代“百善孝为先”、“孝善感通天地”的理念。何有美“生平毫无善状”可言,可谓“百恶”在身,但却唯有“一孝”,这也是他最大的徳行,而这一德行足以“格天地(感天地)而通神明”。因而他死后不仅能继续赡养母亲,而口最终“由鬼而仙”。类似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清代劝惩类笔记小说中多处可见。这些小说或表现人物因孝行而得善报,或表现因忤逆而得恶报,善报恶映的道德教化观十分鲜

8、明。类似的小说作品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陈锡九》、《江城》,李庆辰的《醉茶志怪》屮的《孽报》,和邦额《夜谭随录》屮的《汪越》,杨凤辉《南皋笔记》中的《锄金记》,梁恭辰的《北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