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ID:46878218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_第1页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_第2页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_第3页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_第4页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董仲舒教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融合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纲五常”教化思想,其教化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借助“三纲五常”中潜含的文化内涵及集体意识,对教化思想进行系统的剖析,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并进一步挖掘董仲舒思想中蕴含的当代德育内涵。  关键词:董仲舒;教化思想;思想道德教育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教化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天的中华文化是由古代、近代演变而来,今后还要继续发展。发展昨天的旧文化创造明天的新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取其精华,

2、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以求社会更快向前发展,是研究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的所在。  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学习参考.....  作为影响巨大的思想家,其教化理论的最终价值要在社会实际中体现出来。董仲舒教化理论是从现实出发,针对汉初实际问题,同时顺应当时政治需求提出的。对教化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不难发现其吸收了大量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时主要围绕提高人性修养展开的。  (一)人性修养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注重对人性的培养,认为人性修养是最根本的教化,同时每位思想家对人性修养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有“好仁、好智、好信、好

3、直、好勇、好刚”之分,也就是说人性各有其特点。只有通过人性修养才能使各自的特性融入正常的伦理道德规范。孟子提出“性善论”,这一思想是孟子自己一生的教化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善并非后天发展的,而是人从一出生就具有的本能。他对“性”有这样的阐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任、义、礼、智,非有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在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他认为是非“四心”也先天具有的,如果在这个层面出现漏洞或不具备这一层面,那么他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荀子在“性”的?J识与其他两位思想家有天壤之别,他认为好利、

4、物欲是人的本性,指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如果人们顺应了自己的本性,必将导致社会的暴乱,只有通过人性修养和礼法教化,对人的本性进行干涉和后天改造,才能使人自觉融入到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内容的生活模式之中。董仲舒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认为,只有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生活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生活学习参考.....,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在这一思想下,提高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成为实施教化的前提之一。  (二)三纲五常  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他曾提出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主要强调了道德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董仲舒结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众多伦理思想,通过自己的

5、消化与推到,他对教化理论进行了再创造,之所以说是具有创造性,是因为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这一观念通对纲常道德教化原则进行系统归纳,并将其称之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准则,借此来教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来实现教化目的,进一步达到保持社会的稳定的常态,最终用于维护汉王朝及其宗族的专制统治。“三纲五常”的发展是董仲舒对儒家传统伦理的一个系统总结,同时又提出了规范标准,这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纲”一词并非凭空产生,首见于《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在儒家传统思想基础上提炼而成。“三纲”讲君臣、夫妇、父子关系,这三对关系是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一切社会关系都肇

6、始于这三种关系,所以说“三纲”是社会的根本,决定着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孔子曾经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在这一正名思想之下,学习参考.....要求首先是君、夫、父内求自省,只有内求自省,方可修己并安人,之后对再臣、妻、子的义务也进行了有效规定,规则之下,孟子指出:“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借助法家理论强调彼此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强调了上对下的绝对主导地方和权威性。“三纲”的道德教育灌输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对当时处于上升期的封建社会要求统一的中央集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7、“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一个词出自董仲舒的《三人三策》,当时,孔子将“智仁勇”称之为“三达德”,通过具体的实践教育,又把“仁义礼”提升为一个准则,这里的仁,以爱人为其本质;义,以尊重贤良为本质,礼,将仁和义相结合,进行了具体规定。“智”是孟子的“仁义礼”的增值部分,这样“仁义礼智”就构成四德。在这四德基本稳固之后,董仲舒又加入“信”,这样,仁义礼智信就成了一种人伦相处的基本规则,构成了“五常”。董仲舒在不违背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将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匹配,为仁义礼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