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

ID:45918118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9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_第1页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_第2页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_第3页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_第4页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尊麻疹抗组胺药应用策略抗组胺药通常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过程,是治疗慢性尊麻疹的基础用药。抗组胺药不仅阻断组胺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由此基层医生应更新临床用药的理念。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抗组胺药并非仅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治疗作用传统上讲,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抗组胺药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经典机制。受体竞争性结合机制适用于全部抗组胺药发挥药理效应的解释,并对药物提出以下3点要

2、求:受体亲和力高,高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解离速度缓慢。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以及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抗组胺药发挥抗炎症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途径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抑制跨膜钙通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②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通

3、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kB(NF-kB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应该指出,不同抗组胺药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具有抗炎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有何临床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剂量下发挥抗炎作用。发展明确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组胺药是今后研制的方向。研究认为,H1受体存在2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以相互转化。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这一理论改变了抗组胺药不是通过拮抗剂组胺与受体结合

4、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基于药理特性的差别,可将抗组胺药分为:①第一代抗组胺药或镇静类抗组胺药。20世纪40年代进入临床,以中枢镇静作用显著为特征,代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拉敏、a嗪、曲普利唳、氯马斯丁、异丙嗪等。②第二代抗组胺药,也称非镇静抗组胺药,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哇斯汀等。③第三代抗组胺药或新一代抗组胺药,其界定有一定争议。有人提出此类药物无中枢镇静作用,也有人认为有明确抗炎作用。此类药物多为第

5、二代抗组胺药活性代谢物,代表性药物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尊麻疹临床应用策略的变化尊麻疹,尤其是慢性尊麻疹目前的治疗现状仍然是以控制因组胺释放所致一系列反应为主,因此抗组胺药成为治疗的基本措施。根据抗组胺药竞争性与H1受体结合的理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因其与H1受体亲和力高和选择性强,而且在有效拮抗H1受体的同时,对其他受体亲和力小,从而避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口服1次/日,即可以维持24小时疗效,患者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因此,第二代成为尊麻疹治疗的第一

6、选择。同样是第二代抗组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仍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尤其是增加剂量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有些抗组胺药物如阿伐斯丁因半衰期短,需2〜3次/日服用,影响患者依从性。有些抗组胺药物如咪呢斯汀、氯雷他定仍然需要经肝脏药物代谢酶代谢,需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心脏毒性(主要是Q-T间期延长),且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需慎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治疗剂量的情况下有抗炎症作用。咪哇斯汀有明确的抗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白三烯代谢而兼有独特的抗炎症特性。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

7、时,合理增加剂量为优先选择。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是考虑更换药物品种或联合用药,还是增加单一药物的剂量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更换品种是基于不同抗组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其药理作用有差别。无论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就单一药物而言其治疗效果十分相近。绝大多数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不同第二代组胺药物治疗尊麻疹尤其是慢性特发性尊麻疹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临床也发现,更换药物常常并不能获得疗效,这就反映一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更换品种来提高治疗效果的价值是有限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基

8、础是抗组胺药物不能全面阻断肥大细胞活化后3个事件,包括脱颗粒、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等。有研究比较发现,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其组织中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血中除存在组胺外,还表现有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水平不同程度升高。因此抗组胺药物要提高疗效,与抗组胺药物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紧密相关。增加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就是提高抗组胺药在拮抗组胺受体的同时,发挥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欧洲变态反应协会和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共同主张,在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