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52616
大小:294.8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1-15
《2020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20版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1.1.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目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
2、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故答案为A项。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2.2.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B.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答案】D【解析】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
3、不解除了该禁令”表明民间行为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转变,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服饰的变化,没有涉及阶层流动,A不正确;B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C不正确。3.3.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商品经济发展B.封建教育发展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
4、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书院日益减少,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故C项正确;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BD项包含在C项之中。【点睛】政府发展官办书院,是对民众思想文化控制的表现,以此巩固统治。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专制渐趋强化。4.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记述出处(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统宗》(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
5、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殿阁词林记》(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明完宗实录》(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西园闻见录》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
6、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他人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点睛】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道题明显和课本的内容不太一致,课本在讲述内
7、阁制时明确指出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对皇权无约束力。而题干材料则指出内阁在某一时期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现在这样的题目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概括、理解和运用能力。类似的还有察举制这一知识,课本主要介绍了西汉时的察举制,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品德和才能,而东汉时的察举制则较为注重门第族望,同样的制度在西汉与东汉时实施的情况明显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相关历史时期以及相关历史内容,不能死搬硬套。5.5.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
8、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答案】D【解析】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都城”大都直接通往杭州,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重心转移而非经济重心的转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朝和元朝时经济形态尚未变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