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624078
大小:159.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5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示例三(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示例三(I)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能力目标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3.背诵课文。德育目标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课内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5个多义词和7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2.辨析名词活用。3.学习本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既有驳论文的某些特点,又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二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1.介绍一些有关石钟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湖口石钟山》、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及古代乐器在本文中的“钟磬”类。2.继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古文的能力。3.运用提问、点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理解课文的特点。●教具准备图片、资料、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投影胶片、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弄清文章结构,研习
3、课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刚学习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游记,其特点是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而苏轼的《石钟山记》在写法上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不仅以说理透辟见长,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行文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诙谐风趣。清人方苞、刘大櫆都认为这是“坡公第一首记文”。二、听录音1.轻声跟着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指名三人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蠡lǐ聆líng铿kēng硿kōng鹘hú鹳guàn罅xià噌吰chēnghóng窾坎kuǎnkǎn镗tāngtà“莫”通“暮”mù
4、;“识”通“志”zhì;无射yì三、挂出石钟山的彩色图画和地理位置示意图(多媒体演示更好)1.提问:石钟山在哪里?为什么叫石钟山?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古名彭蠡湖,有南北二山,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淡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的“钟形”“钟声”命名的原因。故叫石钟山。作者带有考察研究的因素游石钟山,对他人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有
5、怀疑,引出游山动机,经过游览解决疑问,并得到触发、感想。进行评论,所以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把记游、议论、描写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作者简介同学们结合注释指出。教师补充:苏轼在政治上同革新派王安石等意见不合,多次被贬官,当地方官时,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如营建苏堤;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四、研习课文提问:苏轼游览了《石钟山》,游山归来写下
6、了历代传诵的散文《石钟山记》是何情、何景、何事,萦绕激荡在诗人心中。使诗人迫不及待地投笔抒怀呢?明确:“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点拨:作者并非留连于山光水色之美,也无意猎奇览胜,只是因为有感于事理。而借机查勘,终有所得,于是慨然感叹两种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说法一“简”一“陋”。因此写下此文。1.指名阅读第一段提问: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传统说法。有“简”“陋”之嫌,那么,郦道元和李渤是怎么样释惑解难的呢?明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首先对石钟山命名缘由进行探索,他认为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7、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到了唐朝,李渤亲自探访石钟山,潭上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这石头就是石钟的来由。凭什么此石此山独独用钟来命名,对其有疑惑,于是对郦道元所持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所持态度“余尤疑之”。学生总结这一段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提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个句子有何特点?一学生先翻译这一句子。明确:这里的“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命名”解。“石之铿然有声者”,是定语后置句,应是“铿然有声之石”
8、。2.指名阅读文章第二段讨论: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并总结第二段内容。明确:(出示投影)(1)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2)静态——大石,动态——栖鹘。(3)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4)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5)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作者实地考察,见此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