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

ID:45622169

大小:52.9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15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_第1页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_第2页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_第3页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_第4页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研究(確定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紫柏尊者引《易》說佛硏究清雲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屮心副教授陳進益提要:明朝末年是個三教合一的年代,雖然佛教自宋、元以後就日漸衰微,然而,到了明末卻出現了佛教的另一次的高峰,所謂的「明末四大師」便是這個高峰的代表,他們在佛教的修行與教義的硏究上,都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深度與廣度。本文所硏究的主要人物一紫柏尊者,便是明末四大師中的一位,他在三教合一的時代潮流中,對於儒家的重要經典—《易經》不僅十分熟悉,並且將《易經》中的重要觀念與佛教教義做了某種程度的溝通與融合。就一個中國重要的僧人而言,其引《易經》而說佛教是有著既入世又出世的大乘菩薩道的特色。因此,本文專

2、就紫柏尊者在其《全集》中所曾出現過關於《易經》的文字觀念加以條列疏釋,期能對紫柏尊者這樣的佛門大師如何看待《易經》,做一個通盤而完整的理解'並進而爲佛門《易》的認識奠定一些重要的基礎。關鍵字:紫柏尊者,《易經》,明朝末年,儒佛會通,佛教'一•時代背景及其對儒'佛的看法(一)•明末是僧風敗壞的歷史場景1=就佛教教義本身發展而言,面對隋、唐不論是在天台、華嚴、禪宗、唯識等諸宗教義的詮釋開展上,還是佛經翻譯質量的追求上,或者是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宗教信仰推行上的全盛情況,宋、元、明三朝實爲佛教教義、佛經翻譯與佛教發展的屮衰期;而就佛教與外界社會的相應發

3、展關係而言'則是佛教全面的世俗化。(或者說屮國化)就屮國本身學術發展的趨勢而言,到了明朝屮晩期後'則逐漸由以程、朱強調「道問學」、「我注六經」爲主流的「嚴格問學」傳統,慢慢的走向以陳白沙、王陽明爲主流的「心即理」、「六經注我」的「但求我心」的新思潮。'佛教也無法避免於這個大思潮的影響,「朿書不觀」、「但求我心」的禪門1關於宋明理學的發展,亦可參見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月第12次印行)(頁87-119)及同書中的〈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頁121-156

4、),及他的另一本書《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4月第4次印行)(頁405-486)。他在這三篇爲了想要重新討論清代學術思想之所以何以是現在的面貌?其間的演變與價値究竟爲何?因而不得不先疏釋宋明以來儒學發展的情況,方能客觀且有因果發展關係的討論清代學術的樣貌。他對前人論述清代思想對宋明理學的反應'或以爲是將之視作全面的反動(〈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頁87);或以爲宋明理學傳統在清代仍有其自己的生命(頁88)。前者是以學術外的觀點論清代學術的變化,後者則以學術內在本身發展而言。他

5、對這兩種傳統上的主要看法做了反省,並以爲二者兼能(但不能完全)說明當時的某些學術發展真相,而提出所謂「內在理路說」的看法。並以「智識主義」、「反智識主義」;「博钱以文j、「約钱以禮」;「道問學」、「尊德性」等名詞分判程朱陸王所代表的學術特色。前者代表程朱一派的重要主張,後者則表陸王心學的特色。(不過這只是方便論述之用,至少連王守仁本身都不認爲尊德性與道問學是可以一分爲二的。見〈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頁406)他將宋明理學的內在關風氣大爲盛行,其本身最爲在意的戒律與規範,幾乎要湮沒在這場以「自由、我心」爲大旗的風氣中,使得明代僧人屮的有識之

6、士對佛教這樣混亂的發展,提出了強烈的不滿與批評。2如明末的永覺元賢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十四•序下・四分戒本約義序》中則寫道:聯與糾葛疏釋的十分詳細'並且提山令人能夠接受的觀點。(即學術發展本身爲一逐漸的演變過程,並非單純的會因爲什麼外在因索就突然的變成某種面貌。)讀者參看余先生這三篇文章'定能對宋明以來理學發展的情況有較爲內在而深刻的了解與反省,並且也能因此而了解清代考據之學的內在面目是如何的豐富且多樣。礙於本文並非專論儒學本身發展之論文,故只能在此稍微提及,無法多作贅述。關於明未儒釋之間相互影響的情形,如永覺元賢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卷三十

7、・續陳言・序》(《卍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篇•第125冊・支那撰述•禪宗語錄別集部》)中寫道:「昔余居荷山,因諸儒有所問辯,乃會通儒釋,而作〈探言〉,梓行已二十載。近因自浙反閩,再居鼓山,目繫世變'時吐其所欲言'乃作〈續浪言〉。夫賢本緇衣未流,祇宜屏息深山'甘同寒蟬,何故瞥瞥向人'若孟軻之好言'贾誼之痛哭哉?豈多生習氣未能頓降,抑有不得已而一鳴者乎!今此書具在'苦心片片,惟在大方之高鑑。歲在壬辰夏佛誕日題於聖箭堂。」可知其作〈膜言、續猱言〉,乃是因「諸儒有所問辯'乃會通儒釋」而作。(頁387)而在卷二十九〈浪言〉中他則寫道:「龍溪、近溪二老,講陽明

8、之學,而多用禪語,非有得於禪,乃以儒解禪也。以儒解禪,禪安得不儒哉?然自爲他家語,無足怪者。至卓吾乃謂二老之學,可當別傳之旨,凡爲僧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