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ID:45277522

大小:7.82 MB

页数:72页

时间:2019-11-11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_第1页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_第2页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_第3页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_第4页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__第五讲_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知觉与表象感觉知觉表象人的感官对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对颜色、形状、重量等方面的直观的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高于感觉,是对外部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的、完整的反映。指的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象。知觉表象异同1、对外部事物整体风貌的综合感觉1、对头脑中各种知觉印象的概括3、直接途径3、间接途径2、形象鲜明直接2、形象持久反映外在事物的直接性和形象性4、可塑性和变异性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概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概括二、想象与联想想象联

2、想分化、重组、运动表象新表象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第三种事物(创造性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长信怨王昌龄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怨歌行班婕妤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唐寅《秋风执扇图轴》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有六一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

3、家谁不逐炎凉。”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引起和它的特点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沈园二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

4、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陆游在青年时与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父母之命,被迫分离,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天,他们在沈园偶然重逢。陆游回忆往事,感慨万分,既兴在沈园园壁题写《钗头凤》词一阕。相传,唐琬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伤感,回家后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去世了。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园亭二绝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水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

5、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暴风雨革命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得意失意年老年轻冷清热闹凉爽炎热三、通感通感: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听觉和其他的各种感觉,如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它是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的一种心理现象。艺术中的通感现象1、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2、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怀素草书张旭草书红杏枝头春意闹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促织声尖尖似针”视觉→听觉:

6、红杏枝头春意闹。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发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情感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美感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尤其显得强烈、深沉和持久。理解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等。充分地理解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可以便我们更好地进入欣赏状态。知觉想象通感情感理解联想表象美感感觉四、美感的本质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

7、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李泽厚的观点美感的本质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人的感官以及情感、需要、欲望等。内在自然的人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性的内在自然变成社会性的、人的内在自然。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官的人化;二是情欲的人化。外在自然的人化:指人改造生糙的自然,创造出新的第二自然,并在对象世界中打下人的烙印,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外在自然的人化促进了美感的产生。这个过程是美感的感觉器官在外在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产生出美的过程。人类早期的生产工具手势语言——初步的口语。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原始人大脑和

8、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能在自然界中发现美,在自己的劳动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