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

ID:45079073

大小:2.95 MB

页数:183页

时间:2019-11-09

中西文化交流史_第1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_第2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_第3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_第4页
中西文化交流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交流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文化交流史郭剑波主讲第一讲绪论:文化概说一、西文“文化”词义疏证英文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耕作、栽培,与Colere(动词)、印欧语字根Kwel-(翻动一块地方)有关,后引申为培养、教育、发展、尊重。拉丁文Cultura由Cultus演化而来。Cultus有两种涵义:Cultusdeorum,指为敬神而耕作;Cultus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raanimi)“智慧文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

2、步扩大。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总和。二、中文“文化”之词源《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至,人文也。”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可能是“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东汉·荀悦:“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晋代·束皙《补〈亡诗·由仪上〉》:“文化内辑,武功解悠

3、”。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文明”词源及其与“文化”之区别“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身份状态)、civis(公民)、civilis(公民的)。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指对公民有益的。“文明”一词具有公民的地位、权利及品格修养、公民生活等涵义。文明一词与古代都市的存在紧密相联。《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孔颖达“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

4、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17世纪中期,“文明”概念才作为学术术语使用。不过,“文明”概念在当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发展水平。四、诸“文化”定义和文化学理论述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文化”界定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1871年,”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爱德华·B·泰勒(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把“文化”术语引入人类学。他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人所

5、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在1920年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到1952年已增加到160多个。目前达数百种之多。但有四个共同点:超自然性、超个人性、区别与评价的依据、文化现象包含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活动方式(生产、组织、生存、生活、行为、思维、社会遗传方式)著名的文化学派有:历史进化派、文化圈学说(又称播化主义)、文化历史学派、新康德主义文化哲学、区域文明论、文化功能论(功能主义)、文化心理学派、结构主义(结构人类学)、结构功能论、符号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新进化主义、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等

6、。五、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畴“中西文化交流史”,也称“中外文化交流史”,建国前称“中西交通史”。研究范畴,在地域上,所谓“中”,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疆域;所谓“外”或“西”,指中国以西地区,兼及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南亚、美洲和大洋洲等。时间跨度上,主要研究从远古到鸦片战争爆发或1949年。具体研究:①国家间或民族间之关系;②民族或人民的迁徙和交融;③中西通道的开辟和交通方式;④经济与物质生活的交流(动、植物交流、科技交流等);⑤文化与精神生活方式的交流(思想、宗教、文学作品、艺术、习俗等

7、)。六、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特点博大精深、范围特别广泛,疑难特别多,需要专门学问或绝学之处较多。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在治学中要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带有国际性。史料具有国际性,研究具有国际性。具有开拓性,本学科时空广大,史料非常丰富,空白特多。七、研究动态中国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历朝正史中都有“西域”、“南海”、“东夷”等列传,其中就包含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记述。中国正史中的外国传是最早记录中外交往的典籍,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欧洲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大体上发端于东方学(包括中

8、亚学、伊朗学、突厥学、印度学、阿拉伯学、马来学等)和汉学。斯坦因、斯文海定、伯希和等较著名。欧洲东方学与汉学的兴起,大致上由元代东来西人之游记所引起。17世纪以后,东来的西方传教士把有关中国的著述、信函、汇报源源不断寄回欧洲,中国古代典籍也不断由传教士译成西文,这样便逐渐扩大了中西交往史的研究范围和影响,逐渐形成了学科性的东方学和汉学。八、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