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72086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论文学的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学的主体性关键字:文学主体性文学理论摘要: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在中国本土从它的提出到现在指头短短几十年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他还不是成熟的,众多学者围绕着它进行了浩大的学术讨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家之言,解释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文在中国古代只是一种工具,“文以载道”,“经世致用”,在高度集权的高压社会的文化氛围里,文学被当作是“载道”的工具,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历代严酷的文字狱,都在极力的压制人的主体意识,压制文学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以及自由的文学精神,人的主体地位尚且得不到肯定,更不用说文学的主体性了;学号:2009221102110084班级:
2、09中文二班姓名:祁永兴本文通过论述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不足,这一理论的失落及原因和它的历史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在中国本土从它的提出到现在指头短短几十年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他还不是成熟的,众多学者围绕着它进行了浩大的学术讨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家之言,解释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文在中国古代只是一种工具,“文以载道”,“经世致用”,在高度集权的高压社会的文化氛围里,文学被当作是“载道”的工具,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历代严酷的文字狱,都在极力的压制人的主体意识,压制文学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以及自由的文学精神,
3、人的主体地位尚且得不到肯定,更不用说文学的主体性了。到了近代,三个方面的条件为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1.“五四”前后,出现了“人的解放”、“人的觉醒”和相伴随的“文的解放”、“文的觉醒”,开始了文学主体性的萌芽。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人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主体意识得到加强,从文革践踏人的主体意识中走出来,人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肯定。3.70年代末,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的论述》艺术结合西方康德哲学深入的研究“主体性”问题,后来又发表《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对主题性问题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上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正是李泽厚对主体性问
4、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主体性”命题才第一次在中国本土的哲学和文学领域浮现出来。.文学主体性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所引发的人们的广泛思考和探索的历史意义是深刻而深远的。80年代中期,刘再复发表了《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提倡文学研究的重心要从客体转向主体,要进一步开拓研究的思维空间,对“文学主体性”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应重视人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设想,但还没有进展到“文学主体性”理论构建的地步。1985年他又在《文学评论》第6期和1986年该刊第1期上发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集中阐发了“文
5、学中的主体性原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此后文学界就“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大讨论。至此,“文学主体性”初次登上历史舞台,“文学主体性”理论始见端倪。刘再复认为,人的主体性分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的,此时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后者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
6、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的,此时的人是精神主体。他指出文艺创作强调的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一层是“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即“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另一层是“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的主体性,这就是要重视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又认为,“文学主体”落实到具体包含“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三个部分。具体阐释为:第一,作家的主体性包括作家的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
7、性,与作家的实践主体性相对照,作家的创造主体性是作家的精神主体性;作家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作家的自我实现归根到底是爱的推移,要求作家必须具有超越意识和忧患意识,而超越意识的实现表现在创作中作家要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第二,“对象主体”的实现在于作家给予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以主体的地位,赋予笔下人物以主体的形象,要把人当成人,要“把笔下的人物当成独立的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像。”而且,愈是有才能的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愈是无能为力,其称
8、之为二律背反公式。第三,“接受主体”体现在其对“接受主体性”的基本内涵的论述中,接受主体性“是指人在接受过程中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动性,在审美静观中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