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临床疗效观【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针灸与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差异,探寻临床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方法把62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31例,针灸组给予针刺中肮、内关、足三里、下月完,关门,得气后用艾灸盒灸中脫穴,穴位注射组给予维生素B6注射液0.1g双侧内关穴位注射,观察比较两组妊娠剧吐评分的变化和显愈率。结果针灸组显愈率为93.55%,穴位注射组的显愈率为54.84%,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妊娠剧吐评分(HGS)方法:用一直尺背面标注0〜100分,正面据妊娠反应难受程度从轻到重,设置一个游标,0
2、分即无呕吐,饮食正常,能照常工作,100分即呕吐频繁,食入即吐,需卧床休息。患者根据主观症状移动游标,治疗前后各评分一次,得分越低说明主观症状越轻。1.2诊断标准B超确认宫内早孕并伴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尿酮体阳性,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合并内科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1.3治疗方法两组均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下治疗:针灸组: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用0.25mmX45mm—次性无菌针灸针,取穴中舵、下月完、关门、内关,足三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临床疗效观【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针灸与穴位注射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差异,探寻临床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方法把62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
3、为针灸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31例,针灸组给予针刺中肮、内关、足三里、下月完,关门,得气后用艾灸盒灸中脫穴,穴位注射组给予维生素B6注射液0.1g双侧内关穴位注射,观察比较两组妊娠剧吐评分的变化和显愈率。结果针灸组显愈率为93.55%,穴位注射组的显愈率为54.84%,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妊娠剧吐评分(HGS)方法:用一直尺背面标注0〜100分,正面据妊娠反应难受程度从轻到重,设置一个游标,0分即无呕吐,饮食正常,能照常工作,100分即呕吐频繁,食入即吐,需卧床休息。患者根据主观症状移动游标,治疗前后各评分一次,得分越低说明主观症状越轻。1.
4、2诊断标准B超确认宫内早孕并伴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尿酮体阳性,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合并内科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1.3治疗方法两组均在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下治疗:针灸组: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用0.25mmX45mm—次性无菌针灸针,取穴中舵、下月完、关门、内关,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把艾条切成3cm长的艾段,每次取两段,同时将一端点燃放入底面积为12cmX12cm的艾灸盒中,罩在中脫、下脇、关门三个穴位上艾灸。1次/d,5d为1个疗程,针刺治疗时需注意进针要快,刺激宜轻,得气即可,留针30min。穴位注射组:患者取坐位,双手置于棉垫上,仰掌,取内关穴,用5ml注射器
5、抽取维生素B6注射液0.1g,换4.5号注射针头,双侧内关穴注射。1次/d,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1.4疗效观察1.4.1疗效标准按《妇产科学》[1]设计疗效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无呕吐,饮食正常,尿酮体(-),妊娠剧吐评分减少275%;显效:每天呕吐0〜1次,能进三餐,尿酮体(-〜+),50%W妊娠剧吐评分减少<75%;有效:每天呕吐2〜4次,能进少量食物,尿酮体(+),25%W妊娠剧吐评分减少<50%;无效:每天呕吐频繁,食入即吐,尿酮体(卄〜+++),妊娠剧吐评分减少〈25%。1.4.2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6、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结果2.1治疗1个疗程后妊娠剧吐评分变化见表1。2.2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比较见表2o由表2可见,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疗效优于穴位注射组。3讨论从本实验结果看,穴位注射和针灸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妊娠剧吐总有效率都较高,可能与患者一直都给予补液和补钾、酸碱紊乱有关。有研究[2]发现,高达86.5%的病例是多重酸碱失衡,大多数妊娠剧吐患者都存在低钾血症,但妊娠剧吐时的低钾血症不仅仅因为进食减少、呕吐丢失,在多重酸碱失衡时还有更多因素导
7、致血钾水平的降低,肾功能正常时大量补钾,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且可尽快纠正低血钾状态,逆转由于低钾导致的呕吐加重,从而可以阻止这一恶性循环的进展。妊娠剧吐发生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了,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血中绒膜促性腺激素的急剧上升有关,还与孕妇的精神状态及心理因素有关。中医称本病为“妊娠恶阻”''恶阻”"阻病”"子病”最早见于《诸病源侯论》。妊娠后,脏腑精气聚而养胎,胎浊之气则上逆犯,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故食入即吐。本病的形成系因脾胃虚弱,或木性肝旺,或郁怒伤肝,加之孕后经血不泻,冲气至盛,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其病性属标本俱虚,或本虚标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