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鉴别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鉴别诊断专家简介顾洪斌,副主任、副主任医师,2000年至2003年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学院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临床研究,现任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学组常务委员。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血管疾病特别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手术与腔内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病例摘要患者,男,62岁,汉族,主因“发现血糖高13年,左下肢麻木、疼痛伴行动障碍1年余”于2011年12月10日来诊。现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13年,平时血糖控制较差,近1年来出现左下肢麻木
2、、烧灼样疼痛,行走如同“踩棉花”样感觉,劳累及行走后加重,最大行走距离约100米。半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给予强化降糖治疗,并给予弥可保、腺昔钻胺等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内分泌科。既往史:高血压病10年,冠心病3年。入院时查体:一般状况可,血压130/80mmHg,体重69kg,腰臀比0.95,双下肢无水肿,双足颜色暗,皮温低,右侧股动脉搏动可,左侧股动脉搏动未扪及,双侧?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均未扪及。直腿抬高试验、曲腿内收试验均阴性。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lc)7.9%,C肽0.7
3、ng/mg,总胆固醇4.9mmol/L,甘油三酯1.90mmol/L,高密度脂蛋白1.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9mmol/L,尿素氮6.62imnol/L,肌gf64u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1g/24h,踝肱指数(ABT):右侧胫后动脉0.94,右侧足背动脉0.67,左侧胫后动脉0,左侧足背动脉0。膝、踝反射减弱,10g尼龙丝触觉减退,震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层)。(4)冠心病,稳定型
4、心绞痛。治疗:入院后给予B族维生素、a-硫辛酸营养神经、前列腺素E1扩血管、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查下肢动脉增强核磁血管造影(MRA),提示左侧骼外动脉长段闭塞,双侧股浅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双侧小腿动脉显影差。诊断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骼股动脉硬化闭塞症。遂转入我院血管外科,于2011年12月22日在局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右侧股动脉行左侧骼-股-膝下小腿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消失,可行走1000米以上无下肢不适症状。评析问题1:本例糖尿病患者下肢麻木
5、、疼痛的主要病因应该考虑什么?分析:下肢麻木、疼痛不适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主诉症状。其病因应该考虑:(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3)椎管狭窄、腰椎间盘凸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4)慢性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劳损或无菌性炎症。英中,后两者通常为单侧发病,一般具有神经痛的特征,如放射痛、牵拉痛及固定的压痛点,比较易于鉴别。通过直腿抬高试验(Lascguo征)、曲腿内收试验(Bonnet征)等可以明确地鉴别,必要时可以行腰椎核磁检查以确立诊断。本例患者可以排除坐骨神经痛和组织劳损及炎症。单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双侧发
6、病,病变对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为单侧病变,也可为双侧病变。问题2:本例患者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木例患者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可以明确,但多种药物治疗均未收到满意的效果。其原因是未能鉴别其中的下肢血管病变。对合并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问题3:如何鉴别糖尿病周I韦I神经病变症状与下肢血管病变症状?分析:糖尿病神经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十分相似。相似点:均具有下肢麻木、无力、疼痛等不适表现。不同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是持续性的,不会因为运动而加重,有时还会伴有发凉、蚂蚁爬行、踩大理石
7、或棉花等异常感觉;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一般会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加重,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惜的是,糖尿病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合并周I韦I神经病变,这种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并不明显。有时凉感与皮温低并不是一回事,凉感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一般提示神经病变的存在;而皮温低是客观证据,是下肢动脉病变的直接后果。因此,在患者主诉下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时,一定不要轻易仅仅诊断神经病变,述必须进一步观察下肢循环状况,进行下肢动脉搏动触诊和下肢皮肤温度测定,以明确有无合并下肢动脉病变。问题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是什么?分析:
8、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学的认识仍然不是十分明确,其中联合因素理论(血管性与代谢性的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目前被广泛接受。代谢性因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