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41253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生姜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疑难疾病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姜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疑难疾病体会【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68-02生姜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由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治肺痿,咳唾涎末不止,咽燥而渴。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运用本方为主治疗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时有出其不意的疗效,现就报告笔者所治数种疾病于下,以飨读者。1慢性咽喉炎刘某,女,47岁。邛睐市临邛镇人,2012年5月16H初诊。主诉:自觉咽喉疼痛10年,疼痛时有时无,反复发作,难有愈时。患者
2、于10年前因外感出现咽喉疼痛,服西药外感症状消除,仍留咽喉不适现象。经服中药自觉不适现象消除,不久又出现咽喉疼痛。如此反复,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治疗,症状仍不能完全解除。三天前,因空调温度过低,出现身紧、头微痛、头昏、咽喉疼痛,自述咽水时亦痛。服西药除咽喉症状仍存外,其余症状皆消除。今诊,查咽喉壁微红,但皮色见白嫩,饮食二便尚可,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断为慢性咽喉炎。遂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炙甘草20g,桔梗20g。2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人服1剂,症状大减,4剂病除。
3、随访3月,后外感2次,咽喉疼痛均未复发。按:慢性咽喉炎属祖国医学“咽痹”、“喉痹”、“咽痛”范畴。咽痛之证,西医将其局部充血、水肿均称炎症,近世部分中医也亦步亦趋,谓属热而投大剂寒凉。但无论何证,临床所见寒热均有,一律投以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热证自然获效,寒证则适得其反。本例患者咽喉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每出现症状即投以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开始治疗基本有效,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过服寒凉之品逐渐伤及阳气,病人正气逐步亏损,故而再按热证治疗则少效。今当以温阳益气祛寒以治之故处以生姜甘草汤温
4、肺气散寒邪利咽喉。方中生姜为主药,除温肺散寒还有升腾阳气的作用,使凝结咽喉之寒气,从外而出。炙甘草补益肺脾之气,协助生姜温肺散寒的作用。桔梗宣肺利咽散结,诸药合用,正中病机,故而使疾病迅速消除。1慢性过敏性鼻炎殷某,女,48岁,邛睐市临邛镇人。2012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鼻塞不适20年。20年前因外感出现鼻塞流清涕,头痛,身不适,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消除。以后逐渐出现遇寒遇风鼻痒鼻塞流清涕,晨起为甚。先多以外感治之,效果逐渐不明显,后经五官科诊断为慢性过敏性鼻炎。今天气变化,又出现鼻痒
5、鼻塞流清涕现象。查鼻内肌膜淡白肿胀湿润。脉细苔白质淡。诊为慢性过敏性鼻炎。辨证为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鼻窍壅塞。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75g,甘草20g,葱白7根,红糖30g。7剂。日1剂,水煎,先煎生姜、甘草,待沸后加入葱白,药沸后15分钟滤药,连煎2次,混合再烧开即加入红糖,分3次服。3月25日二诊:自述服药后全身发热,身体以前冷感消除,随之症状基本消失,信心大增。继服3剂,症状完全消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慢性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軌”范畴,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
6、特征的鼻病。《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軌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本病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勝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治疗当以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为主。故以生姜甘草汤温肺通窍,方中生姜温肺升阳,炙甘草补肺脾之气,红糖甘温益气,葱白引药入鼻,诸药合用,共奏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之效,使多年沉疯因此而愈。1颈椎病赵某,女,42岁。邛睐市高境镇人。2010年11月19日初诊。主诉:颈背疼痛不适,反复发作
7、2年。2年前,患者出现颈背疼痛,伴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遂到本地医院求治。服中药(药不详)及针灸、推拿。治疗1月后,疾病基本痊愈。后每于天冷、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复发。且冬春季节更易发作,甚为苦恼。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治疗更加困难,疗程逐步加长而不能彻底治愈。遍求中西医治而鲜效,经人介绍前来我处治疗。初诊所见:颈背疼痛,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伴头晕、畏寒、怕风,已发作月余。同时见神疲、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为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TDP照射局部治疗1周,效果不显。遂配以中药
8、内服治疗。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甘草20g,桂枝15g、党参30g、大枣20,川苇20g、鸡血藤30g,肉桂10g,该仁30go3剂。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11月22日三诊,症状大减,停针灸及TDP,效不更方,继服7剂,症状全消而告愈。按: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颈痛”范畴,与“风”、"寒”、”湿”有关。《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本案患者始发病时正气尚足,风寒湿邪不甚,故常规治疗易显效。但由于病人体质及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