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临床探究【摘要】目的观察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来我科治疗的89例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给予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对肾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脑水肿的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能显著减轻对肾功能的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glycerinandfructosecomb
2、inedwithmannitolcansignificantlyreducerenaldamage,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等相应的对症处理。观察组给予20%甘露醇125ml,5h/1次静脉滴注,同时联合应用甘油果糖250ml,2次/d静脉滴注,治疗第5天时,停用甘露醇,单独应用甘油果糖,疗程为15do对照组则单独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1.3观察指标治疗前完善血、尿常
3、规及生化相关检查,并记录好各项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的变化,并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尿常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CT或MRI表现,以明确脑水肿改善情况。1.4疗效判断标准[2]结合影像学检查和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1.4.1CT或MRI检查判定标准显效:脑水肿范围比用药前减少75%以上;有效:脑水肿范围比用药前减少25%〜75%;无效:脑水肿范围比用药前减少低于25%01.4.2临床症状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在用药1d后减轻
4、,3~5d后消失;有效:患者的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在用药2d后减轻,5〜7d后消失;无效:用药7d后患者的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D2检验,P0.05),表明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与单独使用甘露醇具有相近的临床效果。见表1。表1观察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例,%)研究对象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5349295.6对照组443011490.9注:xD
5、2值为1.10,P>0.052.2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肾功能损害等副反应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检查肾功能均正常,治疗后观察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受损,副反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有10例出现肾功能减退,副反应发生率为2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通过检测肾功能损害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酹和肌酊清除率等指标发现,这些指标的改变程度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o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有关:①甘露醇存在一些副反应,不但可以引起高渗性肾病(甘露醇性肾病),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及其血尿素氮和肌
6、酹的省高等肾脏损害,甚至会导致急性肾衰的发生。另外连续应用甘露醇还会使其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减退,甚至还会加重病情[7]。据国内相关报道,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害占所有药物导致肾功能损害的第3位[8];②甘油果糖为高渗性脱水药,为一种复方制剂,与甘露醇相比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长,无反跳现象,很少发生肾脏损害。甘油果糖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还能为脑组织代谢提供能量。本研究将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应用到了脑水肿的治疗中,一方面发挥了甘露醇起效快,能迅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优势,同时又发挥了甘油果糖作用时间长,不易出现肾功
7、能损害等副反应的特点,能够迅速控制病情,安全性高。总之,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两者相辅相成,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很好地控制脑水肿,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参考文献[1]朱明德•现代治疗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42.[2]翟德忠,王文学,李凤利•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序贯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观刁、•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829-3830・[1]NilssonP,EnbladP,Chambersl,etal.Surveyoftraumaticbraininjur
8、ymanagementinEuropeanBrain-ITcentresyear200rActaNeurochirSuppl,2005,95:51-53,[2]梁缢添,彭远强,柯炳峰•连续使用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23-24.裴红民•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08,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