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

ID:44613093

大小:9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24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_第1页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_第2页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_第3页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_第4页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目前,全世界毎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70%的心血管事件是由易损斑块破裂所致,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作者将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了解易损斑块的特性并及时识别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硬化发牛变化的重要阶段,易损斑块的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

2、rnarysyndrome,ACS)的基础。易损斑块内在脆弱特性和外在多种触发因素使英脆弱而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病理解剖特点的识别方法主要是血清炎症循环标志物的测定;易损斑块的物理形态识别方法主要有血管内窥镜、血管内超声、多层CT、冠脉内造影和磁共振成像等,虽然还有一些局限性,但其成像所得结果对斑块的早期识别意义较大,从而能早期对ACS的诊断和治疗起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以英早期识别易损斑块,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1易损斑块的概念与特征早在1994年Muller等人便提出了“

3、易损斑块”一词,最初用来描述那些易于破损或血栓形成导致ACS的斑块,即将要破裂并极有可能触发一系列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由此产生了一些相关词汇,如“不稳定斑块”、“高危斑块”、“致栓斑块目前被国际医学界广为接受的是“易损斑块”,从增加血栓形成和病变进展危险的角度来说,这几种概念是一致的。冃前己明确高度怀疑为易损斑块的组织学亚型有3种:(1)薄帽纤维粥样硬化(即有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和富含巨噬细胞的斑块);(2)含糖蛋口基质或炎症导致内皮受侵蚀和血栓形成;⑶钙化结节斑块[1]。同时,易损斑块也有其他少见特点,

4、如斑块呈黄色、斑块内出血、斑块所在血管正性扩张等⑵。2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2.1有创检查2.1.1冠状动脉造影冃前仍为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易损斑块多为偏心狭窄,表面不规则,有充盈缺损、龛影和血栓[3],但冠状动脉造影不能评价斑块负荷、形态和组成成分,因此对易损斑块的辨别力较弱。2.1.2冠脉内超声检查(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弥补了传统的动脉造影只能反应血管内径的不足,可准确显示斑块的大小和质地,根据回声信号强弱的不同可分为脂质型、纤维型和钙化型。以组织

5、学研究为核心对照,IVUS发现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86%~97%,微钙化病变为60%[4]。IVUS下脂质成分为无回声区,其诊断敏感性为78%〜95%,特异性为30%,区分纤维帽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为39%〜52%[5-6]02.1.3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组织对于机械刺激的反应,取决于其机械特性,揭示血管组织和斑块的弹性蛋白,可用于斑块力学特性的评价[7]。在不同血管腔内压下,硬斑块受牵拉的程度要小于软斑块,而局部斑块受牵拉程度可以通过超声回波获得。2.1.4血管内窥镜血管内窥镜技术以纤细的弹性玻

6、璃纤维传送投射的光线,可观察到动脉内富含脂质的黄色斑块、斑块糜烂和溃疡、内膜撕裂、白色的血小板血栓和红色的纤维蛋白血栓,是目前最准确的观察血栓的手段。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镜主耍通过斑块颜色和高密度血栓进行评价,黄色斑块组发牛ACS的概率明显大于白色斑块组,与血管内超声相比,血管镜下黄色血栓提示斑块易损性增加[8]。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往往3支冠脉病变广泛且多黄色斑块。这些结果提示黄色斑块与ACS密切相关[9],而只有血管镜可以发现这些斑块。2.1.

7、5血管内温度成像法这种方法基于易损斑块炎症理论,炎症可使感染组织温度升高。易损斑块具有高巨噬细胞激活、高新陈代谢等炎症表现。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温度异质性和临床效果间存在关联[10]。此外,光相关断层成像法(opticalcohrencetomography,OCT)[11]>拉曼光谱法、触摸成像法等在易损斑块的识别上也起着重要作用。2.2无创检查2.2.1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MRI可以区分斑块内不同的脂质分布特征,还可以提

8、供斑块成分,纤维帽厚度和血管壁特征等易损指标。黑血技术、亮血技术及快速成像探测线圈等MRI技术的发展,使体外区分斑块成分成为可能。实验证实,MRI还可以区分人体斑块内不同的脂质分布特性:12-13]o目前,该项技术因无创性、无放射损害等优势已成为最有前景的易损斑块诊断手段。2.2.2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CT,MSCT)MSCT能量化评价冠脉斑块。Schroeder等[14]用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