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

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

ID:44613334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_第1页
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_第2页
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_第3页
资源描述:

《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易损斑块的干预性治疗【摘要】易损斑块的识别和积极的干预治疗。【关键词】易损斑块干预性治疗【中图分类号】R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2-3783(2014)01-0316-01易损斑块是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易损血液(易形成血栓的血液)和易损心肌(易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最后导致易损患者的出现。因此,识别出易损斑块后,应给予积极地综合性的丁•预性治疗,以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一般性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情绪激动、避免

2、重体力劳动及防治已知的危险因素等对于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具有重要的作用。2、调脂类药物:主要为他汀类药物、贝特类和烟酸类等。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而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研究发现他汀类笏物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而斑块体积无明显缩小,主要与降脂药物使斑块屮脂质核减少,纤维帽增丿孚而稳定了斑块冇关。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等功能,从而增加了斑块的稳定。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研究发现粥样斑块组织中存在着RAS系统,与斑块破裂关系密切。ACEI应用冠心病,

3、可降低AMI的发生率和猝死率,ACEI通过下列机制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发生:a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b抑制了NF-Kb、MMPs基因的表达;c增强了纤溶性,抑制了血栓形成。4.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为最常见药物,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于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稳定斑块机制如下:a抑制环加氧酶,从而抑制了TXA2的生成,减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b抑制ADP,胶原依赖性血小板聚集作用;c作用于凝血作用;c作用于凝血酶,抑制其活性,从而影响了凝血系统。5.钙离子拮抗剂

4、主要是选择非二氢毗喘类药物。早期抗AS主要是抗钙离子的沉积、抑制SMC的移动和增殖从而抑制动脉重塑。抑制斑块破裂主要是通过减慢心率而发挥作用o6.P-受体阻滞剂研究发现应用0-受体阻滞剂后可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25%,猝死率减少30%。受体阻滞剂稳定斑块机制在于:a减低动脉血压,从而减少了环管周压力;b通过减慢心率,减少了斑块的僵硕度;c还具有抗血栓溶解或促进斑块生长而稳定斑块。7.抗炎、抗感染治疗:山于ACS的发生与炎症及感染关系密切,所以,近年來抗炎、抗感染已被试用于临床。初步研究发现抗炎、

5、抗感染可以使ACS的发生率减少,但尚缺乏大规模的研究报道。8.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基因转染防治动脉斑块的破裂,恢复受损血管内皮的功能和防止血栓形成。9.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AV1I患者目前认为直接PTCA较溶栓效果佳。10、结论:易损斑块的形成及破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仍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与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在研究斑块形态和生理特征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易损斑块破裂的理想动物模型的建立,人体内环境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动脉内血栓

6、形成关系的研究深入,使ASO患者能够积极的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及时得到积极有效的救治,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⑴陈文强,张运,张梅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实验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6):456-459o[2]陈文强,张运,张梅等。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硕化导致斑块不稳定性。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3-4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