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CT诊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又称肾上腺骨髓脂肪瘤、肾上腺髓脂瘤,临床少见。Gierke于1905年最先对本病进行描述,Oberling于1921年将它命名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1]。以前多由尸检发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明显提高。作者收集本院1995至2005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分析其病理、CT表现及鉴别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5〜73岁,平均56岁。3例就诊时主诉为腰痛或上腹部疼痛,5例为其他疾病或体检时B超或CT偶然发现。1.2检查方法使用Pick5000型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
2、围T11〜L3椎体,层厚及间隔5mm薄层扫描,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80ml,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后行实质期扫描。2结果8例术前均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病灶均为单发,右侧6例(图1,2),左侧2例(图3,4)。肿瘤呈类圆形,边缘光滑,病灶最小约3.3cmX2.8cm,最大约9.6cmX6.2cm,周围结构表现为受压推移。病灶密度不均,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多在-30Hu以下,并夹朵有数量不等的结节状、斑片状、索条状软组织样密度影,平扫CT值15〜35Hu,其屮1例病灶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后脂肪影无强化,软组织密度影有轻度强化。后腹膜未见
3、肿人淋巴结。2.2手术病理8例均报告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大体标本肉眼呈淡黄色及棕色,镜下可见脂肪细胞及骨髓细胞。3讨论3.1病理与分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是一种无功能性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及不同比例的骨髓样造血组织构成。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学说颇多,较为多数人接受的学说是:未分化的间叶细胞位于肾上腺皮质内,被刺激分化为骨髓和脂肪层,这种刺激性质尚不清楚。Ollsson等[2]推测为坏死组织刺激了网状细胞,促使其分化为脂肪和骨髓组织,具有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特征。肿瘤多发生于髓质,也可发生于皮质,偶有发生于肾上腺外组织的。Rao及Kenney等[3,4]根据其病变性质及生
4、长部位,将其分为四型。I型:单纯性肾上腺髓性脂肪瘤,临床最常见,本组8例均为此型;□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合并出血,瘤灶体积通常较大;III型: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多生长于后腹膜腔;IV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和其他性质的肾上腺病灶同时并存,此型瘤灶通常脂肪成分较少,钙化率高。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除青春期一般不发生外,其余年龄段均可发生,以40〜60岁多见。右侧好发,双侧少见。一般无特殊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多为肿瘤较大时压迫产牛•的非特异性腹痛,腰痛和腹部肿块,也有高血压等表现。有作者报道[5]149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右侧123例,左侧23例,双侧5例,肿瘤最
5、大径2〜33cm。本组与该报道相符。3.2鉴别诊断肾上腺髓性脂肪瘤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一般均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主要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两者间均可见脂肪及软组织成分,主要依靠与肾脏的关系来鉴别,如病灶在多个层面上与肾脏关系密切,不是受压推移关系,且未见肾上腺受累时,应考虑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矢状位三维重建可明确肿瘤与肾脏的关系。(2)肾上腺腺瘤:部分较小的功能性腺瘤密度低,可呈负CT值,但一般不低于-lOHu,且肿瘤直径一般<2cmo另外,其相应的内分泌症状可资鉴别。(3)后腹膜脂肪瘤及脂肪肉瘤:脂肪瘤边缘清晰,瘤灶内密度均
6、匀,无软组织密度影,与肾上腺是推压关系,增强后无强化。脂肪肉瘤病灶内亦可见脂肪及不规则软组织影,但增强后软组织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并具有不同程度的恶性肿瘤侵袭征象。当肾上腺髓性脂肪瘤以骨髓成分占优势,脂肪含量少时,则与脂肪肉瘤鉴别有一定难度,必要时可采用穿刺活检。【参考文献】1吴天麟,赵伟鹏•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国外医学泌尿外科分册,1986,6(4):29〜30・2段承祥,王培军,沈天真,等•肾上腺髓脂瘤的CT诊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1,12(6):432-435.3RaoP,KenneyPJ,WagnerBJ,etal.Imagingandpathologicfea
7、turesofmyelolipoma・Radiographics,1997,17(6):1373〜1385.4KenneyPJ,WagnerBJ,RaoP,etal.Myelolipoma:CTandpathologicfeatures.Radiology,199&208(1):87〜95.5韩希年,王琳,王俭,等•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44〜47.6陈俊波,方文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诊断(附10例报告)•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7(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