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作者:王磊刘景曲丽莉张珞【摘耍】耳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提高对CVST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冋顾研究山大二院自2002年1刀至2010年1月期间,经数字减彩血管造彩(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患者24例,对患者的病因,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腰椎穿刺检查及治疗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CVST多发于年轻人,常见原因有外伤,感染,妊娠和围产期,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头痛最为常见,占75%,其次为视乳头水肿,占58.3%,各种程度的意
2、识障碍占41.7%,视力下降37.5%o腰椎穿刺检查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经抗凝,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好转。结论: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容易漏诊误诊,头痛和视乳头水肿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MRV和DSA是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肝素抗凝治疗为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MRV;头痛;视乳头水肿;肝素抗凝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脑血管病,随着检查手段的进步和对本病认识的深入,本病的诊断率日渐升高。但本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且
3、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30%~50%。[1]本文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住院患者24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VST的临床特点,提高对CVST的认识。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山大二院神经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V确诊CVST的住院患者24例。1・2方法采用冋顾性分析方法,冋顾复习病历,对本资料的24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腰椎穿刺检查,治疗和预后特点进行分析。2结果2.1一般情况及病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2~48岁,平均27.04岁。急性起病(1周内
4、)6例(25%),亚急性起病(1个月之内)12例(50%),慢性起病(>;l个月)6例(25%)O2.2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多达10余种,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18例(75%),其次为视乳头水肿14例(58.3%),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10例⑷.7%),视力下降9例(37.5%),其他表现还有癫痫(5例,20.8%),乏力(5例,20.8%),发热(2例,8.3%),偏盲(2例,8.3%),复视、偏瘫(各1例,4%)。2.3病因24例患者中,近期颅脑外伤5例(20.8%),感染4例(16.7%),妊娠及围产期3例(12.5%),复发3例(12.5%),病因不明12例(50%)。2.
5、4影像学检查24例患者中,行DSA者13例(54.2%),MRV者9例(37.5%),行MRV+DSA者2例(8.3%)。DSA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不同程度充盈缺损,显影延迟。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高血流信号部分或完全缺失。血栓常见发生部位:直窦7例(29.2%),上矢状窦及横窦各6例(25%),乙状窦及下矢状窦各4例(16.7%),海绵窦2例(8.3%),血栓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6例(25%)o2.5腰椎穿刺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15例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在180、200nimH20之间4例(27.7%),201~299mmH20之间9例(60%),大于300mmH202
6、例(13.3%)o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高3例(20%),均为轻度升高(小于200X106/L),蛋白升高2例(13.3%),均为轻度升高(小于1.Og/L),脑脊液检查正常10例(66.7%)。2.6治疗及转归24例患者均行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抗凝治疗,7例患者述行颈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尿激酶10万u)治疗。平均住院治疗时间15天,出院后患者继续口服抗凝剂6月。出院6月后复查MRV。治疗效果: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MRV显示静脉窦无血栓表现)18例(75%),无效(包括自动出院)4例(16.7%),死亡2例(8.3%)。3讨论CVS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和发生过程差
7、异性极大,常发生于年轻人和儿童。据估计,CVS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屮为7/100万[2]。2.1危险因素CVST已知的病因多达百余种,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危险因素,感染是导致CVST的一个明确病因;非感染因素如外伤,妊娠及围产期,重度脱水,凝血机制异常,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等,但有20%~25%找不到原因。本组资料中,12例有明确病因,其中颅脑外伤5例(20.8%),感染4例(16.7%),妊娠及围产期3例(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