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ID:44439152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1页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2页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褚韩牛王耀荣谢凤兰(渭南师范学院附属医院陕西渭南714000)【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法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52-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方法不当会留有后遗症02004—2008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例均为首次发病来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7-55岁,病程5-20d,病前均

2、有受凉、受潮、吹风或感冒病史,个别患者有耳鸣、耳后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均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瘫,多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如脑桥病变、脑干病变等),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①西医疗法:给予肌注维生素B12500mg、维牛素B1100mg,每日1次。山萇著碱10陀、维牛素Cl.Og、ATP40mg>辅酶A100IU静滴,每日1次侗时经壶注入地塞米松5mg海日1次,共7d,10d为「个疗程。②中医疗法a发病初期(第1周)采用浅刺

3、法: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主,以免引邪入里,留下后遗症。穴位随证选用翳风、牵正、地仓、下关、大迎、迎香、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并配以刺络放血,选用牵正、翳风二穴放血为佳。目的是放血减压,改善茎乳孔周围血运,使风邪随血而出,以提高治疗效果。b.发病中期(第2,3周)采用深刺法,配以艾灸以温经通络,祛湿逐寒。穴位选用大迎、颊车、承浆、阳白、太阳、额醪、地仓、下关、合谷,随证配穴,中等度刺激,除合谷外以一穴多透为主,配合刺络放血,目的是排瘀通络。c.发病后期(第4周以后)以病侧浅刺、健侧深刺为主辩证取

4、穴。在艾灸的基础上,配以额醪、巨醪二穴针刺大量放血,以疏经通络。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⑴制定诊疗标准。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好转:面部症状改善仍遗留轻度口角歪斜或闭合不全。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2结果24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愈22例(92%),显效1例(4%),无效1例(4%),总有效率(96%)。3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种发病急、病程长、早期有加重可能的疾病,以20-40岁多见,多发于春秋。其发病因素可能为

5、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所致,或因病毒、细菌感染,或微循环障碍等所致,发病过程是茎乳孔内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部位最显著。有学者认为茎乳外面神经干水肿,周围组织对其压迫等也可能是造成面神经变化的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由于面神经麻痹多以外因为病,以风寒为主的多发性、神经性疾病,且受累面广,治则应采取综合疗法,及早治疗

6、,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组方中,B族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均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促使受累神经恢复,防止其变性;山萇君碱、地塞米松能良好地抗炎、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减少炎性渗出,消除水肿。针刺配以刺络放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分支水肿,在艾灸的温热协同作用下起到了祛风散邪、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在早期治疗中应注重针刺手法的使用,注重少而精的选穴原则,以提高早期治疗的效果。参考文献⑴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

7、98: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