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38685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析摘要:指出了榆林市属于风沙草滩区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由于各种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从封山育林、灌溉工程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榆林;生态环境;思考1引言榆林市位于陕西最北部,北纬36。57‘〜39。5牢,东径107°28,-110°15,,年降雨量约400mm,年平均气温7.9〜11.3°Co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区,占全市总面积的58%,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地貌区,约占总面积的42%。由于丘陵沟壑地貌区与
2、风沙地貌区林草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夏秋两季暴雨侵袭,使该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又因为各种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又大大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给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林业生态的认识,农、林、牧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2榆林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4、(1)落后的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平衡。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低,由于存在一定量的可垦荒地,尤其是长城以北的风沙草滩地貌区可垦荒地更多,农民因此采用广种薄
5、收的种植方式;有些地方的农民实行搏荒耕种,用自然恢复地力,甚至在40。以上的坡地也进行垦荒种植。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有新超生群体的出现,加之当地人民“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过快,出现大量短缺。注重短期效益,农民忽视了种植业与林牧业的互相依存关系,一味的追求眼III(2)资源长期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失衡。由于长期非科学的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林草面积在不断缩小,土壤性能降低,灾害性气候增加,抗灾害能力持续减弱。(3)
6、风沙侵蚀,造成耕地及宜林地减少。榆林市地处沙漠边缘,历史上风沙一直在侵蚀着人们的家园,近年来,虽然经过林业战线人员的不懈努力,形势有所缓减,但在局部地区依然上演着沙进人退的历史剧幕。(4)水是主要的限制因素。绝大多数农民仍只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没有更多的进行水利基本建设。更主要的是人们对兴修水利缺乏思想认识,不注重林草覆盖面积,没能对水土流失有个根本性的认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干旱无水,一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好多地方对已有的水利设施缺少维修和管护,使过去的水田变成了旱田。榆林市各级
7、政府取消了过去盲目上马的一些效益不高甚至没有效益的工程,不断加大对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上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但是,20世纪60.70年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的水库,有90%以上已被冲毁。3对策与建议3.1封山育林以发展生态林业为主,继续实行封(沙)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增加林草覆盖率,减少耕地面积。在榆林传统农业区,把人均占有耕地控制在3亩左右,在小面积的耕地上进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风沙草滩地貌区不宜耕种的土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大于25。丘陵沟壑地貌区中的耕地,坚决实行退耕还林
8、还草。根据土地条件,在坡度特别大的地方种植柠条、紫穗槐、沙棘等灌木;在土壤条件较好、适宜经济林生长的区域,大力栽植苹果、梨以及新品种枣树等,发展地方名优产品;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大量栽种适应性和抗逆性非常强的本地普通山杏及从国外引种的大扁杏等经济林;荒沙地的落沙坡及山沟水渠等地方栽植杨柳、松柏等用材树木;在一些条件好的川道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适当建立一些果园。只有林草覆盖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才会减少,风沙侵蚀才会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才能得以改善。要调动农民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政府必
9、须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榆林市现阶段主要推广抗旱高产品种和保水覆膜栽植技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