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青文学

浅谈知青文学

ID:44414030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知青文学_第1页
浅谈知青文学_第2页
浅谈知青文学_第3页
浅谈知青文学_第4页
浅谈知青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知青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知青文学何为知青文学?当代人普遍认为,知青文学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对“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这与洪子诚在《屮国当代文学史》屮对知青文学的界定保持一致。不过,这只是狭义上的知青文学。根据学者定宜庄、刘小萌对“上山下乡”史的研究,“上山下乡”的起止时间为1953年到1980年。如果将“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文学的大背景,那么知青文学的外延就包括不限于“文革”o在此基础上,学者郭小东给出了广义的知青文学概念,即,以“上山下乡”为题林展现知识青年"±ll

2、l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从郭小东的这个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学几乎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文学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归入不同的文学思潮范围中。一、“文革”前的知青文学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这一年,团中央下发文件,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凹乡。这次号召知识青年回乡是一种政策性的倡导,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调配的行为。除了强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赶到农村监督劳动外,其他人的回乡行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

3、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Z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这一吋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屮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这类文学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所创造的人物概念化、简单化,只不过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罢了。二、“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价值下的文学创

4、作;另一部分是带着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学”O“文革”10年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的精神伤痛,一直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食指等人的诗歌创作。那些所谓的“地上文学”,则处在话语权与文学精神被阉割的状态下。1973年前后,文坛出现了一些反应知青生活的中长篇小说,女口,张抗抗的《分界线》、邢凤藻与刘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剑河浪》、王世美的《铁旋风》等。这些小说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青生活的状态,但受先天不足的影响,难免堕入俗套。与此同吋,政治审查也是无处不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今的屮国作协副主席张抗

5、抗,于197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分界线》。有一处写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罂粟花,当吋没留意。样书出來后,被送到有关部门审查。张春桥夫人发现了“罂粟”这两个字,立即召见出版社领导,指出这是一个政治性错误:“罂粟是国际公认的毒品,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杜绝了毒品的国家,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可以生长罂粟?这不是往我们国家脸上抹黑吗?这不是为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提供攻击我们的口实吗?”出版社当即让印刷厂悄悄地将已经印出书全部返工,翻到书中出现“罂粟”字样的那一页,由工人把每一页上的“罂粟”用纸贴

6、上,换成“石竹”花的名字。尚未印出来的那几十万册,那一页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装订。这类作品是作者在时代大潮下滥用激情,失去独立个性的产物。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化、套路化,小说内容所表达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作家倾向于用僵化、做作的笔调,表达变态的豪情壮志。他们几乎被宗教式的政治氛围彻底扭曲,精神状态处在无耻的亢奋中,写出的东西多为文字垃圾。三、知青文学的繁盛期“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满怀热情地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代

7、的文学主潮。刘心武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年青一代精神与心灵的伤害;卢新华的《伤痕》,反思了文革给青年一代心灵及家庭造成的悲剧。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晶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此后的伤痕文学从批判“文革”向构建新的历史主体过渡,为“文革”后重新掌权的老干部探寻历史的延续性与政治的合法性。随着知青作家的崛起,伤痕文学的主题也在发生着转向。从从维熙的“人墙文学”到张贤亮的《灵与肉》,伤痕已经变得太美,甚至看不见伤痕了。历史的非理性

8、与荒诞性,被这些“归来”的既得利益者们,通过神圣的笔,慢慢抹去,实现了自身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无缝对接。“右派”作家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的终结,将这部分反思继续下去的是知识青年作家群体。很显然,知青文学与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有着交叉重叠的地方。“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