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85800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3
《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论文一自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春天来临之时起,一直到现今,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不少是当年的知青──如孔捷生、萧复兴、甘铁生、张承志、梁晓声、陆星儿、陈可雄、钟阿城、叶辛、张抗抗、张曼菱、乔雪竹、史铁生、王小鹰、赵丽宏、韩少功、王安忆、陈村、铁凝、竹林、邓贤、郭小东、郑义、徐乃建、蒋巍、老鬼(马波)、舒婷、王小波、赵喻等等,在他们的笔下,知青题材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知青文学」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文学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然而,近年来关于知青文学
2、话语问题,却频频出现了质疑、非议的声音──包括知青代群内部话语权的质疑bbs/4564/)。16关于民间叙事立场,陈思和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参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页363-368。17徐友渔:〈知青经历和下乡运动──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对话〉,同1,页28。18王彬彬:〈「知青」的话语霸权〉,《文艺报》,1998年6月4日。19王彬彬:〈岂好辩哉:一个乡下人对「知青」的记忆〉,《书屋》,1999年第5期。(bbs/109299/messages/5884.html)。
3、38春雷:〈回家乡〉,《承德知青网》(huodong/jiaxiang.htm)。39王勤:〈草原札记〉,《兵团战友》(qcj/qcj.htm)。40老城:〈回延安〉,《华夏知青网》(cgi-bin/bbs/vie=zhiqingmessage=2)。44见《华夏知青网》ne)。青年作家李洱的《鬼子进村》也似乎是运用了这么个书写策略,将知青在农村的主要工作「设计」为修筑一条百无一用的桥,于是也就使繁杂的农村生活大大简约化了。51《大树还小》结句。同27,页26。52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同
4、30,页66。53反而给那些不甘寂寞的文坛「看客」提供了攻击知青及知青文学的「口实」,如王清淮在其〈永远的看客〉一文,便煞有其事地非难道:「生活中的白狗子和文学中的白狗子都有共同的嗜好:他们从农村带回了或大或小的伤痕,以此傲人或自恋,但是,如果深究起来,那伤痕的来历将十分可疑,而且,他们在农村留给农民的伤痕更大,伤害更深。」(见《作品与争鸣》,1998年第6期,页43)。54见〈热心冷眼看知青──关于知青问题的对话〉,同8,页7。55见王彬彬:〈「知青」的话语霸权〉,同18。56王安忆:〈我爱生活〉,《人民文学》
5、,1983年第6期,页110。57梁晓声:〈生活?知识?责任〉,《人民文学》,1983年第12期,页107。58丛丽杭:〈北大荒的儿子──访青年作家梁晓声〉,《黑龙江日报》,1985年2月24日。59与「忏悔」话题相联系的是对「青春无悔」说的质疑,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暂不涉及;且后者跟知青文学中的理想主义话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拟撰另文专门讨论。60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页114。61陈骏涛、梁丽芳:〈世纪末中国文坛对话录〉,《北京文学》,1999年10月号,页91、92。62张抗
6、抗:〈无法抚慰的岁月〉,《文汇报》,1998年4月13日。63参看聆松:〈忏悔与悔改的区别〉,《生命与信仰》,总第1期()。73一如李平在〈放弃「知青情结」,走向澄明境界──中国文化消极沉积层的当代个案分析〉(见注28)末尾的劝戒:「人类的事情忙得做不完,我们却仍死守住知青情结,何以面向未来?只有放弃自我才能获得解放,不放弃知青情结将永远是它的囚徒。让死的死去吧,让过去的过去吧!」一代知青的青春、一代知青的历史,就由那么一句洒脱的「死去」、「过去」便打发了?如此说来,「死去」、「过去」的还应该包括文革、大跃进、反
7、右、南京大屠杀……74西里村:〈那一片遥远的土地〉,《岁月如歌》(bbs/115160/)。75老例:〈曾经沧海〉,《华夏知青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