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笔力充盈之法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

ID:44408700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_第1页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_第2页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_第3页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_第4页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笔力充盈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笔力充盈之法书法理论你是第34个围观者暂无评论作者:欧阳标签:书法理论如“万岁枯藤”、如“百钧弩发”、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坠石”……一言以蔽之,曰笔力。关于笔力的强弱,是人所有目共鉴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笔力充盈,却是初学所十分关心,但又感到求之无术的问题。笔力,木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正确地运笔,以及关于笔力的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首先,古人常说,作书“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言之容易,做Z实难。要将全身的力量凝集到锋尖Z上,绝非单凭用力所能达到。一般说来,笔力弱的人,在这方面,

2、大率有以下一些问题:执笔不得其法,以指运笔。试想,执笔不牢,力量如何通过指传递下去?即使有了正确的执笔,如果刻舟求剑,思想只停留在“扌厭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无腕力臂力,更不要说全身Z力了。单凭指力,其书必弱。这是一种常见的毛病。此夕卜,元代陈绎曾曾提倡有枕腕、悬腕沉肘的作书方法,因能偷懒取巧,影响颇大。殊不知,沉肘则肘以上之力受阻;枕腕则腕以上力被滞,都是破坏笔力的书写姿势。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关节都松动通畅,全身之力方能使之于毫端。黄山谷曾评苏东坡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腹也。”而东坡自己却说:“仆以为,知书不在于

3、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由此可知,执笔用力,在于自然。其次,运笔之法,要数汉代蔡邕述之最详,他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所谓“涩”乃是我们通常说的“逆势”,即逆笔推行,发挥笔毛的弹性,致使“万毫齐力”,方能“力透纸背”。所谓“疾”,乃是指得势奋笔,迅捷飞腾而无所阻碍。一如王羲之所说的“爽爽若神”,又如黄山谷评米芾书所说的:“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这正是初学最难之处。由于运笔不熟练,初学行笔常有粘滞现象,欲速不能,造成势背,笔力自然被破坏。要解决这-问题,须加强作书的熟练程度,须“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当然,这是功力问题

4、。第三,谈一谈笔力的纸上反映问题。现实中,不知何为真正的“笔力”。如果以讹传讹,必致堕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对笔力有以下错误的表现方法:1•盲目用力。将笔锋尽根按下,强行硬拖,导致无笔触,无墨韵,用墨过丰,字形粗而无神,如同“墨猪”。这种用力,实则为背道而驰。南齐王僧虔所说的“拙力”,止是指这种情况。2•蔡邕曾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确实,笔力必须藏之于点画的内在,而不是强显其形,不见古人就有过“绵里藏针”的说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刚用柔显,致筋骨暴露。张怀璀《评书约石论》说:“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EI壮哉!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

5、病也,岂曰力哉!”3•有些人受到不良习气影响,作书有意袅袅,如绍蚯蚓;机械顿挫,如排算子。忸怩造作,故作姿态。这种书法,貌若苍老,其实无病呻吟,最为可憎,学书断然不能涉此邪道。第四,有人认为写字必须“笔笔中锋”,但也有人认为写字不一定要“笔笔中锋”,验Z古人书迹似乎也不全是“笔笔中锋”。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归纳为“无非'笔笔屮锋'而已”。此说并不是贸然而发的,乃是总结了近二〒年历史经验的结果。早在东汉末年,著名书家蔡邕就曾有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话,这连同他的“勒若横鳞”的比喻,常被视为千古一言,而后历代大家莫不以此为作书准则,故中锋之说代不乏人。如

6、唐李世民的“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颜真卿的“屋漏痕”,柳公权的“笔正”之说。又如黄III谷“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卬卬泥,盖言锋藏笔中……”米芾《群玉堂法帖》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明清以后更是赘述不烦,其中以篁重光《书筏》讲得最透彻「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正因为中锋运笔代相沿袭,无怪元代赵孟兆页的“用笔千古不易”之说,能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中锋运笔应该说是被肯定的,即使不强调中锋者,往往也并不是否定中锋,而只是认为“偶出偏锋,无伤大雅”而已。所以,症结所在,在于中锋朵以偏锋是否可行。认为“偶出偏

7、锋,无伤大雅”的,一般出自两种情况:一种,由于笔笔中锋难度较人,部分书者,虽知中锋的好处,但力不从心,只能依醉就醉而已;另一种,他们的书法犹如文人画•般,着眼点在于意趣上面,相应对于运笔的要求就显得不太严格。还得借用沈尹默先生曾说过的话。沈老曾经把习书之人分为两大类一一书家和善书者。书家的作品法度森严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一向为人们所欣赏和保重,并能作为学书的范本。有的作品则不然,它们虽然也能令人赏心悦目,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度,则不足以为人师表。沈老把这种作品的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