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

ID:44343236

大小:30.7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1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_第1页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_第2页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_第3页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_第4页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世界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回归生活:学校德育政策的视界转换张亚莉(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在走向政策研究的背景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文本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的发展角度更好地理解徳育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下,还能够启发我们建构新的德育政策观,强调德育功能的全而合理发挥,从而使德育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有效实现,并关注德育个体性功能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功能政策分析梳理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我们发现尽管中小学德

2、育努力服务于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生活世界这一重要价值取向明确进入到德育政策中,这一重要的理念为德育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合理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最终实现人的德性和谐全面发展。突出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德育政策发展脉络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德育功能围绕着服务于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希望德育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197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徳育是“区

3、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中小学德育进行了定位。不过,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调整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而且,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对邓小平1987会议的简化进行了原则性修改,将原讲话中“更好地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改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

4、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方向。所以,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明确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儿乎所有的重要德育文件中都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19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牛•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下,具有积极参与意识的“

5、公民”进入人们的视野。二、去生活化影响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虽然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德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无论是德育的政治功能,还是经济功能的合理发挥,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而其中远离生活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社会本位思想影响下,人存在的终极价值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从而导致个体被弃掷到我们的视野之外。抽象化的无处不在的国家压抑与贬损个人的生活世界,人们在丧失了生活意义的同时,不再叩问作为人的终极目标,导致简单机械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要求,以体现德育

6、之社会价值。与之相合,德育被制度化的学校从社会中分隔出来,并进一步导致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永恒的知识,教育不再关照个体的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统一规格的劳动者,现实中生活世界的失去与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抛弃达成共识,正如有学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之所以能够脱离生活世界是因为有一个世界从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而学校教育恰恰最能体现这一世界的精神实质并为其提供最佳的服务,因此学校教育正是借助于与这个从生活世界中脱离了的世界的相依相存性而从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这种共契

7、遮蔽了德育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将德育从生活世界中抽岀,并自我建构出一个僵化的知识世界。此种德育追求使得学生在学校书本中接触到的世界和他所处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于是学生也就形成了两套伦理原则与行为方式,一套为了学校内部生活,一套是为了校外生活,导致学生德性与人格的严重悖离与异化,严重影响了德育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良好发挥。需要我们警醒的是,一旦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脱离生活的德育过程充满着美好道德言辞的说教和记诵,但是却缺乏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德性深

8、入持久的浸润和蕴育,而这些空泛的徳性说教不利于学生主体徳性人格的形成,只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原来政策中设想的德育功能也无法落实。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所固有的,它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统的德育模式颠倒了生活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忽视了人的自然性和当下的生活,往往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背景和意义引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