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

ID:44261270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_第1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_第2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_第3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_第4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摘要]每年我国都冇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对新建地方木科院校來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强化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校金对接,提升学生实践运川能力;实沌个性化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学牛•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髙索质应用型人才。[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丸争力对策我国每年都冇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教育部冇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应届

2、毕业生规模是本壯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52.9万人,虽然较上年缩减0.3万,但实际总量依然较大,大学毕业住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人学牛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因此,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学生的就业竟争力,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这类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有学生口身因素。1•制约大学牛就业的共性因索。第一,经

3、济因索。一是经济发展迟缓,企业受多重因索挤压经营闲难,从而抑制企业对毕业牛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索引起的供需结构性才盾,导致部分行业短期供给超量,引发就业问题。当前结构性才盾仍然是影响大学牛就业的主要经济因索。第二,社会因索。一是人学毕业牛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人差异,对人学生就业有很人吸引力且有着强需求的是人城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平衡。二是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通道越来越小,草根人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挤进政府、人型国企理想岗位的机会

4、越来越少。三是政府及国企只进不出内部消化的用人机制,降低了对人学生的吸纳能力。川是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学校因素。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人才培养上,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够。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常规性工作。冃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受此影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來自学校的帮助冇限,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弯路,浪费吋间和粕力。第四,学牛自身因索。一是部分大学牛的能力和索质不能

5、满足社会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人学生在求知过程屮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部分人学生就业存在“好高驚远”“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就业过程屮,一心向往人城市、好单位、高收入的“热门职业”,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巨人反差。2.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个性化因素。新建本科院校111于办学历史较短,來自农村的生源居多,这类高校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较少,在当前中国“强关系”社会环境屮,•其他同层次大学生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到的就业制约因素就更多了。第

6、一,学校彩响力因素。按照信息经济学中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高校的社会美誉度,包括办学历史、办学层次等,是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叮获取的大学毕业牛的直接信息,因而也是毕业生录用中可依据的重要信息之一。新建木科院校山于办学历史不长,与其他本科院校和比,其社会影响力先天不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此外,在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劳动力未完全市场化、大学毕业生超量供给的背景下,大学“牌子”的符号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放大,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严峻。第二,学校培养模式因索。理论上,新建本科院校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

7、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加以贯彻落实。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屮,定位与目标导向性体现不够。另外,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校企合作在机制层而,未得到国家的政策引导,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得不到保障。第三,家庭影响力因素。关于社会资木对就业的影响,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恩塞尔、沃恩等人研究都表明: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如求职,个人所使用的关系人(社会资源)的社会经济地位在获得理想结果屮非常重要。“弱连接理论”提出者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指出,在一个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57%的人在近一次

8、职业变动中是通过亲属、朋友和相识的人了解职业信息的,而不是通过正式职业渠道。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